薪资水分超标,面试凭什么不能问,谁给张雪峰的“爷爷心态”?

又到一年求职季。面试时不能问五险一金,不能问有没有加班费,否则你就成为企业最讨厌的不求上进的人、只求安稳混退休的人。考研名嘴张雪峰这“两个不能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连某大报都发声批评了,这里就懒得多骂几句了。

虽然张雪峰及时补救,但又是一个“神补刀”。他解释这是自己出于善意的提醒,但出力不讨好,在劳资双方那里继续两面打脸。应聘者认为侮辱了求职的尊严,招聘者认为侮辱了企业的胸怀。关于这个争论,都是嘴皮上过瘾,没有实践意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想说的是,引发争议风波的根源在哪里?

求职市场存在结构化矛盾,发达地区供大于求,贫困地区供不应求;活少钱多的岗位供大于求,钱少活累的岗位供不应求。有人总拿大学生好吃懒做、拈轻怕重说事,只用一句就能噎死他,“你咋不去支穷支边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与情怀与品德与未来无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性使然,无可厚非。救急不救穷,又偏又穷又不出大价钱,怎能引来金凤凰。又脏又累钱又少,怎么能埋怨人嫌弃。又要马儿跑,又不给喂草,这是违反人性的,天下的好事怎么都是资方的?


不能拿少量英模来反衬广大求职青年的品性。讲情怀,只能吸引少量热血青年。要吸引滚滚人才,还是应该“价高者得”,让市场价格发挥主导作用。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淘金热,不是因为那里有情怀,而是那里有金砂。

长期以来,求职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招聘方的“爷爷心态”。尽管有人说,求职市场,劳资双方拥有相互选择的平等机会。不论是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还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里,求职方相对应聘方仍属于弱势群体,即使员工离职,也承担着离职风险和边际成本。

张雪峰最讨厌的这“两个不能问”就是铁证如山,本来就是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怎么就不能问了,按理说企业早就应该公开的明明白白的。还是证明招聘方有“爷爷心态”。现在掌握招聘权的大多数还是六零后、七零后,招聘心态还是“挑白菜”理念,“先当孙子再当爷爷”的传统职业观根深蒂固。

如同张雪峰急吼吼地“补刀”一样,他提醒的是面试官不喜欢上来就讨价还价的人,因为企业喜欢那些不求条件、只求奉献,干得让爷爷们满意了,再按质论价发馒头,干得不好,哼,馒头都没得吃。现在我来面试你,就是给你一个吃馒头的机会,你还不感恩,还有脸问“有没有小咸菜”。


为什么面试官最讨厌求职者问这些?问这些就是“不求上进”,就是“只求安稳”。这真是奇谈怪论。根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讲情怀的需求高于求安全的需求。求职者追问这两个问题,无非就是寻找安全感。这个不安全感来源对企业不诚信的怀疑,这是招聘市场长期不诚信的帕累托效应。

招聘时叫人家小甜甜,招进来叫人家牛夫人。每年毕业季,各大企业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精美的海报贴满墙,高大上的宣传片引得傻白甜一阵阵骚动。然而,对薪资福利等敏感问题,则是遮遮掩掩、神神秘秘,尽管有一定的商业秘密原因,更多的则是水分超标,怕被求职者拿住把柄。求职时天花乱坠,入职后拦腰一刀。大饼画上天,考核半路拦。

看似情怀飞满天,其实都是烙甩饼。月薪一万,到手三千,反正没给你机会了,你拿不到是你跳不高。明明说好的加班费哪去了,鼓起勇气去要,还埋怨你不上进没大局。因为担心被企业扣上“不讲付出只讲回报”的大帽子,打上“只求安稳不求未来”的坏标签,许多员工只能敢怒不敢言。


张雪峰说出这句话,暴露的还是企业资方强势心态。企业还很委屈呢,“我凭什么免费培训你,你不创造价值凭什么养活你”。其实前不久华为任正非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如果有员工感恩华为,那一定是华为出了问题,华为与员工互为责任关系、互为契约关系。

“两个不能问”,虽然事小,但引起热议,说明此事的价值意义重大,应该引起企业集体反思。单方面要求员工感恩的老板都是耍流氓,按照市场规律和职场规则招聘啊,求职者冲着薪资福利而来不丢人,只要企业真诚地对待员工,员工就会回报出超过薪酬价格的动力和创造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薪资水分超标,面试凭什么不能问,谁给张雪峰的“爷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