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一张书单带来的思考

大年初三的晚上翻朋友圈,扫二维码给自己做了个星座测试,不得不说学过算命的我能看清套路,面对下图依然会认为很准。

看图了解可能真实的我

大年初六又翻朋友圈,看到一篇推文,忍不住想要开启总(dui)结(ren)模式。起因是一张书单和一个与钱和学历挂钩的屌丝逆袭案例,触发了我近年特别反感的:赚到钱=成功,提高学历=等于上进这些论点。

怀念大家真正有理想的年代,那些崇拜八级电工、专职司机,追求著作等身、学术有成,无论身处哪行都渴望成为行业顶尖,追求上百花齐放的年代。

那个时候大家各有各的榜样和目标,坐在一起不像今天话题无比一致:年轻女孩谈大热的口红色号,抱怨要啥啥断货;年长一点的女性聊最近哪个牌子新出什么包,聊一年买了几件大牌衣服几个包;男孩打游戏吐槽女朋友太花钱,男人谈去年赚了多少钱,明年计划赚多少钱。物欲横流下,所有的话题都与钱和欲望有关,而精神的,人文的,学术的无人提及。

前年有个朋友常常在群里和大家聊黑格尔,聊康德,当时特别喜欢静静看他和大家互撕,称对方为东方浆糊。因为能感受到他的孤独,那份看书之后思绪万千急于和朋友分享,却发现无人能接上话、无人能懂的气急败坏和苦恼。那孩子气的言行,闪烁着思维奔涌的华彩,折射着久违的思想激荡的火花。

可惜,没多久他退群了,大概鸡同鸭讲太痛苦,所以厌倦了吧。这是有微信以来,唯一在社群内能感受到精神和文化的时期,那时候,群名为:思辨。

传奇的书单

今天看到的这份书单,让我有些哑然失笑,涵盖了哲学、神学、身心灵、营销、管理、成功学等等。据说这份书单是经过筛选某付费群的群成员打算一年内共同认真阅读并交流心得体会的。因为这份书单,还引出了低学历人员收入暴增年入千万并提升学历实现屌丝逆袭的案例,俨然一副跟着我走大家都会成为成功人士的姿态。这鸡汤太濃太大份,原谅我无法下口。

学会远离畅销的心灵鸡汤

看书是很个人的事儿,除了求学期间同专业同年级大家整齐划一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同一阶段内学习同样的内容、看同样的书以外,这是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不同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有相当落差的一群人计划在一年的时间内看同样的书,且这些书五花八门没有任何共性和联系,硬生生将看书这件与文化有关的事,整得特别没文化。就仿佛前些年关于书柜的笑料:整面墙的书柜的满满都是系列名著,拿出来全是书壳。

这份书单里有些书是不错的,可是这二十多个书名放在一起,是那么的奇怪和让人不适。这个一切以实用和功利为前提的社会,终于结出了这样奇葩的果实,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微信的大热来自群,因为群的出现满足了人群居特性的精神需求。

快节奏的社会让人们对精神粮食更加渴求,所以出现了各种读书会。今年异地过年,路上往返4天多的时间里,嫂子给我听了樊登读书会的几本书。很不幸,有我非常熟知的领域,心里默默给这个号称有数亿会员组织的发起人点了个黑赞: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对不熟悉领域书籍胡说八道的本质,更坚定了我认为这些读书会帮人快速读书是件缺德事的想法。

看书是很个人的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前提是大家都在不被人影响的情况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而不是有人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事先剧透,让大家带着别人的观点进行阅读,甚至不读。这种模式只会导致无数人读出同一个哈姆雷特,这是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怕的事。

如果一千个人在这种状态下一起读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二十本书。。。。。。

我想,我没疯,这个世界疯了。

当然这个世界还有不被他人左右的一盏盏思想之光,比如前面提到的爱看哲学书的朋友,比如不爱畅销书喜欢一个人静静看书的美女朋友,比如最近几年不怎么看书,却因为一张书单彻夜难眠的我。

让自己成为希望之光

将书单发给2个我欣赏、喜欢,观察很久认为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并愿意交流这类问题的朋友,沟通后内容如下:

1.读书是个人很个人的事,独立阅读,一本好书值得多读几遍,每一遍会有不同的收获~

2.最终还是要带着目的看书,即使是无用之书,也需要有目的。无用指的是无功利性的现实用途;但是还是指向一个相对明确的,或长或短的目标。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具有长期沉淀价值的方向聚焦,深扎;

3.成功标准的单一化,确实是当下的一个问题。资本主义这架机器的原始积累阶段,也许需要吞噬掉几代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秉持好自己的希望之光。

4.任何时候,不要放弃希望,可能黑夜中已经有一盏盏微弱的如你我一样的灯光。静心聆听,也许能在整齐划一的嘈杂声中,发现其他的声音。毕竟,流浪地球都拍出来了,不再都是该死的 辫子戏、宫斗、玄幻。

期待重回各有理想和目标,真正尊重知识的年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年,一张书单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