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月亮”直接关联的节日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但各有特点与重点。在欢度中秋节的日子里,我们品味与探究中秋节的内涵,正当其时。

    中秋,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过程中,农业上的时令正是秋收,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丰收的基础上,精神生活的要求必然更高。那么,什么是中秋节的精神呢?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与“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人伦与天道相融合的具有高度人文自觉的民族。中秋节,是一个与“月亮”直接关联的节日,说明中国人除了有“守土”的观念,更有“天问”的境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从具象中抽象出来的文字,体现了汉族这一中华民族主体的直觉思维特点。中秋节的祭月、拜月、赏月,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月亮是一种形象,也是一种意象,其魅力就在于可望而不可即,能够极大地激活与放大中国人的感性认识。于是,象形的“月饼”成为了美食,而人间的宫殿投射为月亮上的“广寒宫”;地球上的桂花树、白兔移到了月亮上,嫦娥奔月后翩翩起舞。这一切,都是月亮的“地球版”情景,或者说就是中国人的心灵图景。在没有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等科技手段介入的古代社会,想象的翅膀极为发达,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天上的月亮与心中的月亮融为一体,天文与人文在中秋的“赏月”“吃月饼”仪式中就这样演变为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辐射到中华“文化圈”。

    “道教文化”的成仙愿景与“诗意栖居”的优雅写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离不开“儒道佛”这三家思想与价值体系,而其中的“道”主要是老庄哲学意义上的道家。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与中秋节有关的两个传说,就直接体现了道教文化。嫦娥偷吃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而奔月,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这些都只能是故事与传说,不能当真。然而,成仙得道毕竟“听起来很美”,这就为中秋节披上了神秘色彩,尤其是嫦娥更为文人雅士提供了灵感来源。比如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苏东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宗教意蕴与诗意表达,就这样难解难分了。而且,月下的人间生活增添了诗意,白昼的喧闹远去,一轮皓月下的情思让现实的苦闷化为诗意的栖居,人未老、心已远。

    “家族团圆”的天伦之乐与“美酒美食”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特别是那种四世同堂的场景最让人满足。如果说春节的团圆是“大团圆”,那么中秋节的团圆可以称之为“小团圆”,而且只要有一轮圆满的月亮在天上,即使天各一方,也可以“明月千里寄相思”,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声。春节的美酒美食可以追求多而全,中秋节则可以简单地吃月饼、品茶、饮酒,不必整出“满汉全席”。心里感到幸福与快乐,足矣!

    总之,无论有多少喜怒哀乐,面对中秋的圆月,都会让人们产生超脱之感,身心都得到极大的休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与“月亮”直接关联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