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孟元老,原名孟钺,具体生卒年待考,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代文学家。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年在东京(今开封)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经历“靖康之难”后,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即公元1147年撰写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东京梦华录》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二、内容概述

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开封数次被围。公元1127年,徽宗、钦宗二帝及太妃、太子、宗室三千人被金军虏去北方,辇毂繁华、壮丽辉煌的宋都顷刻间烟消灰灭,宗庙毁废,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变,中原人士大多随朝廷南下,孟元老正是在此背景下,离开东京(今开封),南下江南,避地两浙。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元老故国故乡之思时刻萦绕心头。怀着亡国之痛以及思乡之苦,孟元老开始追忆起自己年幼随父宦游南北,来到京师,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感受东京开封府的风土人情。而《东京梦华录》正是孟元老追忆的笔记体散文

《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所记大致以宋徽宗崇宁年间到宣和年间为主,约公元1102年-1125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在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书中更是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可以深刻了解那个历史时代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可以说是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鉴于时间久远,且历史文献有限,现如今我们提起宋代,多数人首先想到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宋代。的确从一些史料来看,宋代财政经济赤字,军事一塌糊涂,统治疆域也远不如汉唐统治时期。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宋代,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理解的片面误差。宋代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军事不强,并不意味着国家实力薄弱。其实宋代的财政压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调集民间物资的方式,不再是无偿征收,而是购买;军事战绩虽不算强,但防守有余,甚至可以说其军事防守能力要优于唐朝时期的能力。

近年来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从宋代开始,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政治统一体。从宋代直到18世纪,中国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在主动影响印度洋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甚至影响到了欧洲的商业模式和贸易平衡。宋代时期的中国,无论从科技、城市经济,还是农业、工商业等各个领域,不仅弥补了唐朝留下的崩溃的市场体系,更是形成了新的城乡市场、商品经济、契约关系。宋代时期甚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发行的纸币———“交子”,在宋徽宗时期,全国人口甚至增长到了1亿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让宋代的城市化水平,在封建王朝中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另外宋代也是中国经济史上,首次工商业、城市经济的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

作者正是基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宋代时期,让其南渡之后,不断追忆曾经东京开封府的过往美事,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不仅局限于作者见闻,也包括当时的地方志、杂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史料。《东京梦华录》全书大致包括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当时东京的汉族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多个章节。

书中第一卷作者重点向读者描绘出,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宋代都城东京开封府。在作者笔下,我们知道开封分为宫、里、外三道城墙,每面城墙上开有三四座城门,每座城门外面有三层瓮城,三道城墙将这座城市化为若干区域。宫城即皇城,宫城周长五里,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仅一门,东西门之间有一横街,街南为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街北为皇帝居住生活区。由于宫城原来规模较小,宋徽宗时在宫城外北部营建延福新宫,实为宫城的延伸和扩大。里城,又名旧城,即唐代汴州旧城,周长二十里,除东面两门外,其余三面各三门。外城,改筑后周长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楼建筑宏伟壮丽。城外有护城濠,名叫护龙河,比汴河宽三倍。外城南面三门,东面两门,北面四门,西面三门,另有水门多座。

作者生活的东京开封府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城,同时也培养了诸多手工业主,开了诸多店铺。孟元老从第二卷开始,陆陆续续介绍诸如姜行、纱行、牛行、马行、果子行、鱼行、米行、肉行、南猪行、北猪行、大货行、小货行、布行、食店、茶坊、酒店、客店、馒头店、面店、煎饼店、瓦子、妓院、杂物铺、药铺、金银铺、彩帛铺、染店、珠子铺、香药铺、靴店等三十多种行业。另外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知名酒楼店铺,如“白矾楼”、“潘家楼”、“欣乐楼”、“遇仙正店”、“中山正店”、“高阳正店”、“清风楼”、“长庆楼”、“八仙楼”、“班楼”、“张八家园宅正店”、“王家正店”、“李七家正店”、“仁和正店”、“会仙楼正店”等大型高级酒楼“七十二户”,而书中总共提到的店铺竟然高达百余家。孟元老笔下,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知名店铺,其实仅仅是东京开封府繁华表面的冰山一角。

如此盛大繁华的都城,让身处其中的东京百姓受益匪浅。游走于各种手工业者编织而成的店铺中,形成“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盛况。同样为了丰富市民夜生活,孟元老介绍,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让原先坊市制下长期实行的“夜禁”自然而然宣布取消,开封城里逐渐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当熙熙攘攘的人流沉浸于商家构造的“夜市”、“早市”、“鬼市”后,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五更又重新开张,而市民的交易更是呈现“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奇景。

书中孟元老除了向读者介绍繁华的都城、热闹的市场,更向读者展示了宋代那些不为人知的娱乐活动、节庆饮食。作者对著名的戏剧场所“勾栏瓦舍”及宫廷教坊、军籍、男女乐工、骑手、球队等均做了详细描绘,这些描写对日后研究中国戏曲、小说、杂技史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卷八开始,作者陆续介绍一些节日的日常习俗、饮食,如端午节等,丰富的饮食介绍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篇幅不长的《东京梦华录》,可以说是对宋徽宗年间东京开封府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做了详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各个阶层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

三、读后感悟

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开创了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如同画作《清明上河园》一样,对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纪晓岚编著《四库全书》时,更是将其收入其中,称其为可以与《宋史》相关内容“相互考核,不可谓无裨于史学也”。《东京梦华录》自问世以来,先后诞生了南宋淳熙本、元刻本、明弘治本、明嘉靖本等多个版本,其中最有价值、最为推崇便是元刻本、明弘治本。因一次偶然机会,获赠到一本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新《东京梦华录》,作为全新版本的《东京梦华录》更是将元刻本与明弘治本二者融合于一体,向读者展示出最精华、最完整的宋代文化历史。

《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逃离北方战乱、远遁南方后的追忆故国之作。书名中“梦华”二字,可以直接理解成为“只有梦中,才能再见故国的繁华”。历经北宋末年“靖康之乱”的洗礼,让孟元老不得不远离生活多年的东京开封府,来到陌生的南方。正如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曾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尽管繁华落尽二十载,然孟元老梦境中依然念念不忘旧时的风华。出于“旧都风华常念远”的动机,孟元老创作了十卷本的《东京梦华录》,详细描述了东京开封府的城市布局、宫廷仪式、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将梦中情境在神奇的文字符号间跳跃呈现,给世人一种“梦回大宋”的感觉。

作为中国笔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东京梦华录》宛若繁华盛世般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带给人们一幅有温度的风情画卷,也让读者体验到宋代的文化特质,感受到宋人的生活态度。偶然机会获得这本《东京梦华录》,刚开始翻阅便被书中每篇文章以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替呈现形式而吓到,疑虑自己枯燥乏味的文化素养,难以读懂这本厚重的书籍。然而当我静下心,让自己尝试慢慢去阅读品味时,最初阅读时那份害怕疑虑瞬间转化为震撼惊奇。

至今已近千年的宋代,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让多数人对宋代的印象依然停留在“积贫积弱”,而我同样如此。当我静下心来,翻开书页,仅仅把序言读完,便被震慑住了。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东京梦华录》更是作者带领读者“梦回大宋”,重新体验感受宋代的繁华盛世。当序言中作者陈述缓缓展开,恰似徐徐拉开了精美的《清明上河图》卷轴,宛若身临其境,来到东京开封府孟元老面前,听他娓娓道来,讲述他的生活、他的住地、他的都城、他的习俗。。。

全书共十卷,随着书籍的逐渐阅读深入,宛若陪同孟元老踱步于东京城中,听他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沧桑。独特的城市格局,让商业区与居住区有效融合在一起,曾经历朝历代引以为傲的“坊、市分离制度”,在宋代或被破坏、或被拆除,这也让东京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形的城。城市格局的改变直接影响随处可见的商业店铺临街开设,街头巷尾、桥边路口等流动商贩熙熙攘攘。站在桥上,望眼河中的船,可谓“大船不知其数,两日见过三四重着船千万也”。商业的繁华甚至把原来人迹罕至的佛门清净之地,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市场。

来到陌生神秘的宋代,庆幸身边有一位出色的向导———孟元老。见证了白天的繁华盛世,日暮降临,孟元老带着我出朱雀门,来到龙津桥,便来到了东京著名的夜市。孟元老介绍"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夜市的繁华,同时也印证了都城的安定祥和。夜市的美食数不胜数,让我饱尝了舌尖上的幸福。品尝之际,孟元老向我介绍东京开封府知名饮食及酒楼,都城汇集了全国饮食的精华,什么煎、炒、烹、炸、蒸、煮、卤、炖等更是无所不包,可以说“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都城内知名酒楼更是“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各种美食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舌尖上的幸福画卷。

品尝结束,向导孟元老带我感受东京开封府的夜生活,来到一家娱乐休闲的大型综合体———“瓦子”。近百座瓦子加上里面数十座表的勾栏,让市民欣赏到诸如歌舞、杂剧、相扑、傀儡戏、评书等表演形式。孟元老告诉我,这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以说勾栏瓦子是现代文艺活动的源头,更是标志艺术从宫廷走向了民间。身处瓦子,观看勾栏演出,孟元老再次向我介绍东京开封府其他的娱乐活动。孟元老介绍,节气对农村人来说,是耕作收获的时间表;而对开封人来说,却是精致生活的谱表。不同时节,不同节日,这里均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妆容、不同的饮食,一年四季,让都城内无时无刻都充满热情活力。

1000年以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都城东京开封府人口更是高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繁荣、最庞大的城市。初读《东京梦华录》,在向导孟元老的带领下,梦回大宋,然孤帆远影碧空尽,繁荣昌盛的背后却留下无尽的苍凉与悲伤。全书完结,伴随孟元老介绍完毕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缕阳光,梦醒了,到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正如孟元老自己在序言中介绍那样“太平日久,人物繁富。垂髫小儿,嬉戏鼓舞,白头老人,不知干戈。一年四季,观灯赏月,雪景花会,七夕乞巧,重阳登高。举目望去,尽是青楼画阁,珠帘绣户。

“白头老人,不知干戈”,我似乎感受到作者伫立于南朝半壁边缘,极目远眺,却又难掩孤独寂寞之感。掩映之下,我仿佛看到那个时代的惊鸿掠影,沧桑寂寥。繁华盛世,很多人到死也不愿正视现实。闲坐时,必谈京师风物,谈论时眉飞色舞、脸有喜色,嘴边泛起果实微微香气,眼前是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之景。始终沉湎于那日经久远的过去,那虚假空虚的梦幻,却又不愿承受现实的降临。这些人有说有笑,有感慨,有悲伤,却思索着假若梦一直沉浸其中,将是何等曼妙。殊不知,梦终究还是要醒来,梦中所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功,否则梦也只能成为成了梦魇

通篇读完,我由最初的害怕疑虑,到震撼惊奇,再到最后的苍凉悲伤。文字符号间,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将自己无尽地亡国愁思,巧妙的转化于无声的文字间。每篇追忆之作,均是孟元老独自惆怅涕泪的故国怀念,默默倾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梦终究还是要醒来,惆怅之余,寄希望于未来,将自己所梦之事付诸于实践,梦不再是梦魇,而是真正一幅壮美的“清明上河图”。

四、延伸内容

画卷: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书籍:《清平乐》、《宋徽宗》、《宋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梦华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