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写就。与浩瀚的时空岁月相比,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根本就微不足道,历史上的人才浩若繁星,一个又一个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有限的生命是上苍对万物生灵的诅咒亦是恩赐,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命运的安排下突破了人类本身的桎梏站到巅峰。
群星闪耀之时,华夏大地从来不缺少史诗,太史公的生花妙笔也让这么一位英雄永垂不朽——西楚霸王,举世无双。
少年意气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
项羽,名籍,字羽,出身楚国贵族,祖父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父亲早逝,又因为叔父项梁杀过人,所以从小跟着叔父颠沛流离,但是叔父没有忽视对他的教育,让他学书、学剑、还学兵法,可惜,项羽没有完全听从叔父的安排。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我们可以理解项梁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是后来项羽并没有成为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在看到巡游的秦始皇时,竟然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
凭借叔父的威望,项羽成长得十分顺利。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这时的项羽武艺高强,才华横溢,周围的人又都没有自己优秀,刚愎自用的性格想必这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初显峥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
乱世出英雄,会稽郡太守殷通和项梁商议起兵,不料项梁早有打算,让项羽将殷通杀死,府中兵士大乱,此一战,项羽杀敌过百。
在项羽的一生中,百人斩记录有二,此为其一。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此后,项梁召集门生故吏,得吴中精兵八千人,揭竿起义,项羽作为叔父的副将,他的政治生涯正式开始,时年二十四岁。
公元前208年,秦国将领章邯以骊山刑徒及奴产子为班底组成的部队将陈胜一举击溃,新建立的张楚政权轰然倒塌,起义军群龙无首,反秦斗争陷于低潮,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相会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此时,已年届七十的范增不甘庸碌一生,投奔项梁为其出谋划策,建议项梁扛起楚国的大旗成为起义军的领袖。
在六国统一战时,楚国的抵抗最为强硬,战斗顽强而惨烈,又因为楚国向来被中原人视为蛮夷,所以他们的爱国之情最为强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预见楚国灭亡,屈原怒投汨罗江
此时的起义势力以项梁一方最为强大,但也要师出有名,贵族们还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所以项梁找到已沦为牧羊人的楚怀王之孙熊心,复立为楚怀王以便号令天下。
此后几战,楚军在项梁和项羽叔侄的带领下不断壮大。
宋义之死
在多次打败以章邯为首的秦国军队之后,项氏一方开始轻视秦军,显出骄纵之色。
宋义,原为楚国令尹,在秦末大起义、六国复辟的时候,投到了楚将项梁麾下。
所谓骄兵必败,此时的宋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劝谏项梁要谨慎从事,可惜项梁没有听从劝告,秦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秦二世全力增援章邯,最终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项梁的去世,对新建立的楚国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作为被项梁扶持起来的楚王,熊心肯定不甘心只当一个傀儡,此时章邯转而进攻河北赵国,楚王熊心看准了这个时机,收拢兵权,准备扶持自己的势力,宋义就是第一人选。楚王也考虑到了项羽在军中的影响,所以封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作为宋义的副将,发兵前往巨鹿援救赵国,其他将领皆归宋义统领,号为卿子冠军。
此时的宋义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春风得意,显贵无比。
楚军行至安阳之后按兵不动,宋义愈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想让秦军和赵军两败俱伤之后再一举战而胜之,同时又大摆筵席送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项羽去找宋义理论,认为此时赵国军队初建,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两者交战对秦军的消耗不会太大,况且军中粮草快要耗尽,天寒大雨,战士们又冷又饿,坐山观虎斗不是良策,宋义不听,坚持不能出兵并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可想而知,这对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是多么大的侮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项羽又何曾服过天命,早上朝见宋义的时候将他斩首,又派人追到齐国将宋襄杀死,斩草除根。叔父项梁虽死,但是项氏一族还在,他项羽还在,哪个宵小鼠辈能让他低头,楚王无法,又拜项羽为上将军统领全军。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宋义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也许他的想法是对的,顺势而为是生存的不二法则,可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何尝不能造就时势,而项羽恰恰就是那个最会翻江倒海的魔头。
巨鹿之战
英布
一开始项羽先派英布和蒲将军率领2万士卒渡河救赵,初战小胜,赵国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誓与秦军决一生死。
此时秦军最少有四十万,各路诸侯军作壁上观,不肯出战,几万楚军显得势单力薄。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领袖?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国的儿郎们创造了一个神话,他们断绝了秦军的粮道,围困王离,怀着必死之心无不以一当十,将章邯部击退,九战九捷,最终俘虏了王离,杀死了苏角,秦军将领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自此,赵国之围已解。
胜利之后项羽召集诸侯军将领,之前楚军战斗时呼声震天,创造这样一个奇迹的人现在就在前面,他们怎能不心惊胆战,过辕门时都下跪膝行,拜服于地,共尊项羽为上将军。此时的项羽如龙出升天,顶天立地的身影已然照耀世间。
大势已成,后来项羽一路追击,数次大败章邯,失败和朝内赵高的猜忌令章邯不得不思考退路,万般无奈之下他带领二十万降卒投奔楚军。
行至新安,秦军降卒本就不服,此地又为故地,他们想念自己家中的妻儿,又害怕他们遭受迫害,所以人心浮动。项羽听闻此事,召集黥布、蒲将军。商量,认为降卒人数太多不好管控,所以就在新安城南将这二十万人全部坑杀。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言诚哉。
鸿门宴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就此灭亡。
之前楚王说过,先入关中者称王,此时的刘邦似乎真有此想法,十万大军驻军霸上。
项羽听说刘邦想要先于自己称王,怒不可遏,此时的他驻军新丰鸿门,拥兵四十万,正如日中天,亚父范增说刘邦进关后既不滥取财物又不贪恋美色,其志不在小,有天子之气,更坚定了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心。
项羽的叔父项伯听说了此事,他当年因为杀人浪迹天涯被张良救过,于是就去刘邦那里想让张良跟自己离开,张良现为刘邦的谋士,就和项伯一起为刘邦出谋划策。项伯一边劝项羽说刘邦没有称王的想法,一边让刘邦第二天一早就来面见项羽。
第二天刘邦果然来面见项羽,两人自早年就一起戮力抗秦,自有一番情意,项羽没有深究就留下刘邦宴饮一番。
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将刘邦拿下,可惜太过年轻的项羽还不明白人心的险恶,默然不应,无可奈何之下,范增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项伯对局势一清二楚,也起身舞剑保护刘邦。
张良看这情势危急,出去寻找樊哙,这樊哙既是刘邦的连襟,也是最勇猛的战将,情急之下硬闯宴会,他“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趁机将刺杀的刘邦的阴谋破坏。项羽是万夫不当的战神,最喜这样的武夫,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赐给他块生猪肉,樊哙也是豪勇,一边埋怨项羽不识忠良,一边将猪肉放在盾牌上切而啖之。
经此一闹,刘邦趁着上厕所的功夫逃离楚营回到霸上。
范增气得将刘邦送于自己的玉斗摔到地上用剑斩碎,指责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而项羽始终沉默不发一言。
之前项羽杀殷通,诛宋义,这回没有杀刘邦是他顾念往日情意不想杀,还是傲于势力不屑于杀?若他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后悔?
傲视群雄
几天之后,身为楚国贵族之后,项羽怀着满腔愤恨将咸阳付之一炬,“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有人劝说项羽留在关中,此为龙兴之地,可惜项羽看这咸阳被烧得残破,又希望荣归故里,那人讥讽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大怒将此人烹杀。
此时秦国已灭,大势已定,天下英雄虽多,独项羽傲视群雄,于是他行天子之事,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天命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霸王的眼睛穿不透历史的迷雾,他妄图回到梦中的故乡,叔父从小就给他描述过的故乡。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分封制早已被淘汰,一统的王朝才是大势所趋。
霸王分封得并不公平,任人唯亲,又不满楚王地位高于自己,于是派人将之杀害。
不久,各路诸侯不满项羽的统治,纷纷起兵叛乱,这天下重又狼烟四起,饿殍遍地。
项羽忙于平定各地叛乱而无暇顾及刘邦,为日后楚汉争霸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5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后,将雍王章邯击溃,章邯战死,拥有了三秦之地。趁项羽主力仍被其他势力拖住,楚都彭城空虚之机,刘邦联合其他诸侯率军五十六万直取彭城,彭城之战由此展开。
项羽亲自带领三万精兵,急速回援彭城,半日之内以三万之师击溃汉军五十六万之众,杀死汉卒十余万,楚军追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卒争相逃窜,十多万人跳入水里,睢水为之断流。此一战,霸王威名响彻世间。
刘邦在荥阳收拢残兵与楚军相持,他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已落入敌手,趁机希望与项羽讲和。老范增力劝项羽不能放虎归山,可惜陈平使出反间计,让项羽认为范增与汉军勾结,于是项羽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要求告老还乡,不料在回彭城的路上病发而死。
刘邦施展计谋逃出荥阳,后来联合韩信、彭越等人与项羽周旋,霸王既要与前方刘邦、韩信厮杀,又要防备彭越偷袭后方,哪怕拥有天下无敌的武力,转战多处也苦不堪言。
项羽一直在与刘邦纠缠,不料韩信已占领河北之地,急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兵力出击。
前203年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史称潍水之战。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掘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被灌婴手下丁复斩首。
听说龙且已死,项羽有些心灰意冷,想和韩信讲和,韩信没有同意,自立为齐王。
多年征战,虽然霸王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将却死得死伤得伤,将星凋零,刘邦也畏惧霸王的威名,于是双方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还归还了刘邦父母妻子。
霸王别姬
划分楚河汉界之后,项羽不疑有他,带领部队返回东方。
刘邦在谋士张良、陈平的劝谏下背信弃义,在刚立下盟约的情况下与韩信、彭越约好共击楚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固陵,韩信、彭越没有如约而至,楚军主动出击,将汉军杀得大败,刘邦筑起堡垒坚守不出。
后来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霸王都城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此时项羽兵少,粮草即将耗尽,敌军又大唱楚歌,让项羽误以为大本营楚地已失,军心涣散。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他是西楚霸王项羽啊,何至沦落到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竟然眼睁睁看着爱人自刎于前,后悔吗,不甘吗,要放弃吗?项羽可以被称为暴君,但他从来不是一个好色之徒。虞姬虞姬,来世我们再续前缘。
项羽骑上乌骓马,带领八百儿郎突围而出,渡过淮河还剩一百多人,到了阴陵迷路又被一老农欺骗指错了路,被汉军追上。
英雄末路
项羽到了东城,环顾一周,只剩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多达几千人。
霸王被追得犹如丧家之犬一般,他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战无不胜,未尝败绩,于是称霸天下,今日落得如此田地,难道是天命?不,我要逆了这天。
以二十八对战几千兵马,霸王毫不畏惧,还记得巨鹿之战吗,还记得彭城之战吗,他项羽何曾怕过?
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下,霸王一马当先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所向披靡,赤泉侯杨喜追击追击霸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再度驰骋,又杀了汉军一个都尉,突围之后,只死了两骑,手下皆叹服。
于是项羽到了乌江,看着这茫茫洪波,仰天长叹,让乌江亭长将乌骓马带走,在此地与汉军决战。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独自杀死汉军数百人,身受重伤仍屹立不倒。
在项羽的一生中,百人斩记录有二,此为其二。
项羽放眼望去,汉军中有故人吕马童,此时的霸王已心灰意懒,愿将己首送于吕马童,于是自刎而死,一代英雄就此陨落。
崇拜强者是万物生灵的本性,不论项羽生前如何残暴,至少他在那个时代辉煌过,只要他在,别人的光芒总会黯淡几分,华夏大地几千年再不会出现第二个霸王了。有时我们会想,若三国时代有个霸王,若五胡乱华有个霸王,若崖山海战有个霸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天下,没了西楚霸王会不会很寂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