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敲打我窗

我兴奋时不会大喊大叫大跳。我会戴上耳机,或者把手机连接上蓝牙音箱,然后播放当时我最喜欢的歌曲。先是一首节奏轻快的歌,比如《Let it go》、《You are welcome》和《Shape of you》。偶尔我也点如《As long as you love me》(Justin Bieber)、《Radioactive》、《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之类劲爆歌曲。歌曲唱到高潮,我的情绪也达到最高点。如果兴奋时间长,我会再续上一首同样风格的歌曲。否则,我就会挑一首舒缓,能跟上歌词和旋律眯着眼扭动腰臀的歌曲,让情绪平稳着陆。这类歌曲多是中文歌。比如《如果有来生》、《父亲的散文诗》(李健)和《梦醒时分》。

如果粗略地把上述歌曲分为快歌和慢歌,那么,在兴奋曲线到达顶点前的爬升过程中,我喜欢听快歌。一首快歌到达尾声,兴奋曲线也随之下落,这时候我喜欢听慢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呼吸节奏。人兴奋时,呼吸会加快,正好匹配快歌的节奏。而且快歌也会带动呼吸加快。加之快歌里面密集的鼓点、低音轰鸣,整个人就好像变成了音箱的一部分。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之上纵情假唱。高潮过后,人累了要喘口气,已经跟不上快歌了,就跟喜欢听点慢歌。

进一步讲,人为什么喜欢音乐呢?也是因为人要呼吸。人呼吸有节奏,音乐也有节奏,频率一致就会产生共鸣。美妙的音乐都能控制你呼吸的节奏。

而之所以快歌多选英文歌曲,是因为听中文快歌(嘻哈、摇滚)时我有听清歌词的强迫症。快歌胜在调而不是词。听英文歌,母语非英文者和不懂英文者只去关注调。

有一个现象叫【母语羞耻】,指的是相同的话用母语说出来引发的情绪波动会比用其他语言说出来更强烈,因为对母语太熟悉,有些词汇说出来有羞耻感,但用外语就不会。表白时说“我爱你”很不好意思,但说“I Love you”就不会;“sorry”和“对不起”,使用后者时内心起伏更大。你可以听着一首英文歌里满是“fuck”和“shit”,觉得很带劲,但听着《老师你好》就…… 而且,像《南方公园》这个充满脏话的动画片,反而喜感十足,你很难想象里面的台词用中文表演。即使演出来,也不堪入耳。

我昨晚查看微信公众号后台时,惊讶地发现,昨天那篇《可惜,我的桌面不能换壁纸》的阅读量自打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推送之后终于再一次达到三位数(啊,好心酸,必须用一个感叹号)!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我立刻点了一首《梦醒时分》。这首歌的萨克斯伴奏,尤其是末尾的萨克斯独奏,让人情不自禁扭动起来。而当我今天写到这里时,阅读量已经达到297。并且出现了一则前所未有的留言。有人向我寻求给男生送礼物的意见。

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我立即又点了一首《梦醒时分》,在早晨七点钟的太阳注视之下,在空无一人的走廊自我陶醉。但这不是梦,数据清清楚楚,就是这么多人看。不过有两个诡异的地方。一是那篇文章并没有被转发到朋友圈,通过公众号打开文章的人数占比也只有。要是不被转发,这些阅读量怎么解释呢?被转发到哪里呢?我在后台数据无法得知是谁转的。无论是谁,阿坤在此郑重感谢,你对我帮助太大了。要不给你唱首《梦醒时分》?

二是接近50%的阅读者是iPhone用户。这种情况前所未有。我知道自己的用户大多为女性。两个数据放在一起,我不免觉得自己可能拥有一些白富美观众。想想有点小激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在敲打我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