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问》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经过第二章如何找论点与论题,忆起高中时代习得的英语阅读理解技能,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


一、理由,为何重要?

理由+结论=论证(或推理)。

缺乏理由的结论,不具备结论的价值,即这个结论不可信。


二、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即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

1、政府只应该保护精选出来的一批濒危物种使其不至于灭绝。

2、遭蜈蚣蜇伤比被很多种蛇咬伤都更危险。

以上两断言或纯观点,没有包含任何的解释说明与分析逻辑,那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它呢?


三、如何寻找理由?

逻辑的基本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乙推出甲,乙是甲的充分条件,而甲是乙的必要条件(绕晕了没?无参加逻辑考试的伙伴,可以忽略这一段)。

简而言之,看关键词。如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有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论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四、常见的理由类型

理由,即论据。包括事实、研究报告、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词以及类比等。(后续第七章、第八章的笔记将再次补充)

链接谣言为何越来越“高明”?为何越来越具备迷惑性?或许是谣言的观点也采用了一套自己的论证体系,采用如上述的方式,为其所秉持的观点加以论证。但这些担任论据角色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五、行动建议

(一)作为倾听者

1、缓一缓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

在你着急评价前,思考对方在说什么,找出对方的论证关系,然后再进行评价。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算是足够的公平。因为他已向你清楚地表达他的观点。

在展示你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对于“心”而言,无法量化或习得。书本给了一原则——施惠原则。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只有先了解对方的理由+结论,即它的论证关系,你才知道要评价哪个点,你才有评价的资本。

链接《关键对话》的10秒钟,在这10秒钟中,重启你的理性脑。尽可能保障沉默,不要让你的爬行脑占据并显示出来。


2、五个操作步骤

(1)圈出关键词。

(2)将结论和理由分类。

(3)对理由进行编号。

(4)对理由进行再分类。

(5)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理由。

此处利用结构思维分类与聚合。这也正好是阅读理解应试技巧(无须将应试技巧妖魔化。如果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你或许会了解背后的心理学认知理论)。


【小练习】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用游泳池并不能严格的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练习过程】

采用上述5步,总结如下:

论题:公共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描述性论题)

结论:是的,确实如此。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都不能遵守卫生法。

支持的理由包括两个,

(1)60%公共游泳池的水不能维持正常的含氯水平。

(2)很多人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生病了。

【练习延伸】

这篇文章,在书本是充当寻找理由的方法案例。此处我想再延伸: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游泳池有一种厌恶的态度吗?你还敢去游泳池玩耍嘛?如果看完这篇文章,让你不敢去游泳玩耍,我想你亟需批判性思维的协助。

有理由的结论才是有价值的结论。结论价值的大小,还应取决于这些理由的价值多寡。上述两理由,一个是调查结论,一个是很多人使用游泳池之后开始生病的断言(不属于生活实证)。

这两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它呢?(第一章提及的“淘金式思维”清单的第一问)调查结论的数据出处在哪里?另一断言的可信度有多少?加上程度副词“很多人”,究竟什么程度可称之为“很多人”?对于这两论据,我们可以称之为“薄弱论据”。由薄弱论据推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也只能具备薄弱的价值。

但是,对于听众而言,“宁可信其有”是“谣言”得以迅速滋生的舒适环境。“反正我游泳游得少,我就不去呗!”又或者是,“那我就去一些更高级的游泳馆!”(这有可能是某些高级游泳馆的营销文案嘛?)

关于上述114字对游泳池的描述,我们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也未提供一个足够可信的观点,但它展示的一种可能。如果这个论题我很关注(链接第一章所讲的结果思维,或“关我什么事”的原则),我们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多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最后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

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知识储备或时间与脑力的投力。链接第一章提及的“人之惰性”,遇到一个难答问题,将它直接枪毙(或如海绵,照单全收),相比仔细思考,然后作出回答,容易得多。

链接食品安全谣言的攻击克难,我想至少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谣言自成论证体的迷惑性,二是人之思维惰性。


(二)作为表达者

1、将理由和结论分开

如上述练习,那不是一段什么愉悦的旅程。即然如此,你何不在表达前,大方地将它们分开,减少受众的难度呢?


2、防止“预设”的思维陷阱

尽可能少的预设结论。即采用逆向逻辑或者反向推理,以证明你的“预设”。

链接我偏爱的一种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再次给我提警,在求证的过程中,应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我们收罗的论据。如何让“假设”区别于“预设”?

假设是基于现有素材、信息的直觉,更不能只顾及个人的情感偏好。再者,假设仍属你的设想,无法代替真实。在求证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抗拒,甚至是非常有必要关注与我们假设相违背的信息,以更严格地打磨这个假设。而最终,它也是有可能被推翻的。倘若如此,我们更应拥抱这个修正的假设。


3、提升你的搜索力

为查找信息提供更高效的方法,减少行动成本,降低思维惰性。当这件事情变得容易,你是不是更愿意去尝试呢?

链接《如何提升搜索力》,提供了几种简单的语法:关键词+空格+site:搜索范围限定的网站(限定特殊网站);关键词+空格+filetype:文件格式(限定文件类型);关键词+空格+20**..20**(限定特定时间);关键词+空格+“-”关键词(不包含某关键词)等。如果那本书关注的是术,那此处则是道——来源于“正规”渠道。

“正规”包括:新闻、行业出版物;专业数据库。备受学位论文洗礼的伙伴,应更能感受论文尾部对参考文献的执着,而这也锻炼了我们求真的素质。


4、提升行业认知

翻阅与你聚焦论题相关的行业出版物,对于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就有了最新的知识储备,增加了你在此行业的认知,减少你与对手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正如隔行如隔山)。


5、“赋能”你的受众

作为表达者,或许通过谈话、演讲或写作,在呈现形式可借用以下两招:

(1)尽可能的采用关键词(引导词)。如“我的理由有三,一、二、三”,如前方高危的提警,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2)提前给一份“蓝本”。如鸟瞰图,提前让受众在更高的角度看到你即将表达内容的整体(若有特意编排除外)。“蓝本”,包括这篇文章的提纲、内容概括。如平时写项目研究报告时,在报告的前面,总喜欢写上几百字的项目简介(因为领导们没那么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再如课堂上,我们在热场后用5分钟向学员进行课程导入:先聊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初心、教学目标等。


六、自我启发

(P53)……撩起了你的兴致,你决定写一篇文章讨论他,并利用这个机会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趁着你的灵感与兴致,给自己加码,预见更多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提问》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