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构建。

1.自我之壳

你最初的自我的壳,就是你对自己家庭的内化。家必须有保护的作用,不是谁都能进你的家。照顾好你自己,照顾好你的房子、你的家,选择你真正愿意接纳的人进出,这是基本点。

2.皮肤的隐喻

皮肤的第一个隐喻是边界,如果你守不住自己的边界,你的边界总被入侵,那么你就容易得各种皮肤病。边界的意思很简单:我允许你靠近,你才可以靠近。不能对别人简单说“不”,就意味着你守不住自己的边界。

皮肤还有一个心理隐喻就是亲密。所谓“皮肤饥渴”,指的就是对亲密的渴求。如果亲密的渴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那么皮肤就有被滋养感。

如何树立边界是一个难题。孝道文化下,孩子很难对父母说“不”,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也一样。并且,受脆弱的面子心理的影响,哪怕是对等的关系也很难说“不”。再者,我们的文化是共生文化,到处都在讲自我牺牲与融合,而轻分离与独立。

3.自我攻击

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其中占主要部分的内容,是自我攻击。自我攻击是最没有意义的事,你未必能让它停下,但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自我攻击不是真的。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是自我归因。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我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情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这是孩子式的自恋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

4.自我破碎者

自我破碎者,首先会将精力放在维持自我不散架上,所以缺少心灵空间。这导致他们在与人发生冲突时,难有空间自省,也难容纳对方。这也是因为他们对敌意太敏感,并且,他们会将不同的意见和意外都视为敌意攻击,随即自我有散架感,于是他们反击。这就导致他们让人感觉很难相处。

5.假自我

婴幼儿时,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还是淹没在父母的意志与感觉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命运分界点。前者是以自己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真实自我(真自我);后者是以别人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虚假自我(假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看,养育孩子,其实最好是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即尊重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自发性,可以鼓励和支持,但不要轻易使用惩罚措施。惩罚措施,就像死神的隐喻。

6.集体性的假自我

没形成个性化自我的人,独自存在时会感觉到破碎,所以必须归属于一个集体。“我”由此就归属于“我们”。“我们”即一个群聚性自我,当万众一心时,这个集体会非常有战斗力,道德水准也会很高。大家都会维护这个共有的“我们”,但会排斥个性化——这有瓦解“我们”的可能,所以会是千人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