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展示

初次接触到循环小展示的课堂是在2012年下学期初。那天在初三年级巡课,走到1003班教室,看见学生们在小展示。几分钟后,我正准备离开,却听见三声击掌,只见所有同学马上从正在小展的黑板前移到下一组的黑板前(一组到二组,二组到三组。。。),继续小展。这个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于是,继续观看。瞿翔老师注意到我在教室停留了较长时间,便走过来跟我说:“我最近在研究循环小展示法。我们现在学的几篇文言文都比较长,按常规的课堂流程,一节课要完成翻译并展示非常困难,分两节课完成效果又不好,所以我就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翻译全文,再将整篇文章平均分成三个部分,一、四组板书第一部分,二、五组板书第二部分,三、六组板书第三部分。板书完,各组先在自己组黑板前小展,每隔一段时间向下一个黑板轮一次,只要轮两次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小展,这样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我听完觉得确实有可取之处,决定自己也尝试用一用。

 第一次月考前,我故意将考前复习卷留下来没有评讲。月考后,我运用循环小展示的方法,一节课

反馈了复习卷与考试卷两张试卷。这节课我是这么预设操作的:

第一步:课前我将两张试卷上的习题分成了六个部分。上课后,我没有给学生独立更正的时间,而是马上分配了板书任务,每个小组板书一部分,每组A共同体板书,BC共同体对学。

第二步:板书完,各小组先到自己黑板前小展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每隔6分钟,我会组织学生移动到下一组黑板前,继续小展。如此循环五次,完成全部内容的小展。

第三步:通过各组的反馈,循环小展完后,还有个别的难题不能解决,教师组织全班大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没有完成全部预设,没有控制好时间,只勉强完成了循环小展,还有两道题需要大展的,没有时间。但是我积累了循环小展的几条经验:

第一:循环小展更适合于反馈课、试卷讲评课,因为这样的课,每组板书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顺序,先学哪一部分都没关系。

第二:循环小展法确实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1)是因为板书节省了时间;(2)是黑板上呈现的资源更丰富了。每组小展的时候都会对板书进行补充、完善,几个组轮流展示完,黑板上会留下很多生成的成果,后面的组总能汲取前面留下的精华;(3)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紧张的循环小展示法,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完,他们抓紧时间解决问题,为了找出其他组的错误,他们仔细地检查板书,更正和补充其他组的板书让他们觉得非常光荣,当然,我也会给他们加分。

第三:循环小展示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每组板书的难度要相当,这样在各组黑板前停留的时间就相当,整堂课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必须留时间最后梳理。

一个星期后,我们数学组又进行了一次单元测验,加上前面两节课的作业里有些错误一直没反馈,所以我决定再尝试一次循环小展示。这次尝试比上次更理想。

本堂课的内容:一张没有批改的试卷(中考标准试卷,23道题)+5道作业中错误率很高的题目

板书分配任务:一组板试卷1—12题;二组板试卷13—18题;三组板试卷19—21题;四组板试卷22、23题;五组板作业3、6、9题;六组 板作业10、11题。

课堂上顺利地完成了循环小展,并找出各组都有问题的试卷第23题进行了大展,按时完成预设的课堂流程和学习内容。

后来,每次的试卷讲评和反馈课我都是这么组织课堂的,用得越多越觉得好用。特别是最近学二次函数,这部分的内容是初中数学最难的内容,学生的作业里问题很多,单元测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采用循环小展示法,让学生尽情地去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氛围非常好。但是,我发现每组有少数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跟不上节奏,没有完全搞懂。

于是,我适当地做了点改变。如果本堂课反馈的内容难度很大,就减少容量,让

一、四组板书第一部分,二、五组板书第二部分,三、六组板书第三部分,这样就可以延长在每组黑板前小展的时间,循环小展完后,如果还有没搞清楚的地方,就自己邀请师傅到相应黑板前继续学习,真正像吃自助餐样的学习,学习完后自动回座位整理笔记。如果有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报告给老师,组织全班大展。这样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投入就都有机会获得最大收获。

研究还在继续。。。

写于2012年12月1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循环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