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买书了(94)——发现人性之六

退休五年以来第一次买书(2019.9),竟然是喜马拉雅平台上的音频书。全长十七集,售价39元。是为易中天先生讲禅宗。本来在手机上为外孙女找故事,一眼看到这个讯息,“立即付款”正在闪动,我几乎没有迟疑,便点了下去。之后方才想到,五年了,又在买“书”了,似乎值得一记。

一、先讲这本书吧

这是一本看不见的书。只存在于手机上。用不着保管、存放。不占空间,不可转借。尤其是阅读不费眼神,完全可以闭着眼晴阅读。那其实是听。有点兴奋,为这种神奇,为这种现代。

这种音頻书是与过去的所谓讲书不同的。“讲书”是一种渊源已久的娱乐形式。也可称之为听书。重在两个点,讲与听。过去只能现场听,后来有了录音设备,可以离开现场了。然无论如何,它听的是“讲”,这是某种表演性的艺术。所以听,其实是在领会艺术。

今天的这个音频书,完全没有表演性,亦如老师讲课一般,面对着学生,一字一句。其停顿频率也依书之章节,非书而何?听,本质上是在读。只不过改变了过去的眼脑并用,而为耳脑并用了。所以这是书之形式的变化,及其引起的阅读方式的变化。

此外它完全不受页码的限制,可长可短。我后来看到的钱文忠的《佛教十三经》,是十三部经典佛经的讲解合集。太长了,过去的印刷装订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易中天的《讲禅》,差不多仅仅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太短了,过去都不足够成为一本书的份量。现在,这都不影响她们以各自的篇幅自成一体。

至于赏读(听),亦由读者自己决定。喜欢,一直听下去,兴尽,马上打住。即,听多少,花多少钱。竟然可以想买多少买多少,想买几讲买几讲。没有强求,没有遗憾,也没有浪费,绝对现代。总之,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新型的书。她融合了时代科技,贯穿了时代精神,展示着时代风采。当然也适应着时代的需求变化,适应着时代的读者。真的是太令人兴奋了!相信每一位领受了此书风采的人,都会为这种时代的新品而欣喜。这就是这个书的社会意义。值得言讲,值得宣传,也值得炫耀。以让更多人领受它的风采,也让属于它的社会价值更大化。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种更大社会意义,值得一记!值得以文的形式将其广扬开去。

二、再说我的购买

当然因为兴趣于书的内容。也即易先生的讲禅引动了我。

我于禅宗还是有些一知半截的。也曾于大学课堂上穿插、引例,效果不错。但越是如是,越是感觉真的是一知半截。也曾找书,还真读过不少,不下二十本吧。实在讲来,读的满头雾水。关于禅宗的历史、个传、公案,总是连不起来,也理解有限。没有办法,读是读了,也认真读了,没有长进。突出的体会是,不能或很少理解,不懂。这个结就这样结下了。

今天一看到讲禅,心结立即为之一动,又方便,也便宜,尤其是很简要。虽曰十七集,不过一百七十多分钟。也就四节课的时长。何不顺便了解一下呢!这就是退休五年以来的第一次买书。各种因缘均已凑就。立马买进。

三、意义所在

此事所以值得一记,除去上述社会意义,更有个人意义。因为我因此反思了自己,并且通过自我反思,窥探到了人性之点滴。

1、先讲反思自己。

退休五年以来的第一次买书,似乎证明着自己并未落伍。何以言之?因为五年了,未曾买进一本新书,作一个学人,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怎么解释呢?对此,自己曾经对照尚未退休的同学的买书行为,做过某种反思,甚或辩解。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人是不同的》。公布在新浪微博上。讲的是未退休的同学还在买书,退休了的我却想着那几架子书的去处。正好与买书相反了。这就是不同。由此不同,延展开去,议论了人之不同的必然。强调不要趋同,不必趋同。做好自己最重要。这便成为一篇近乎人性论的追索之文,有了公布的价值。公布后获得了一定范围的肯定,取得了相应社会效果。这里只讲自己原本是要辩解的,为自己可能的落伍。不意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在此还回到辩解上。若非落伍,那五年未曾买进一本新书,又如何解释呢?现在似乎想清楚了,不仿罗列如下,我这样解释:五年不买一本新书,主要是不理会我的那个专业的新知了!为什么呢?没有必要了。这就是退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发展、传播任务交由后来者了)。套一句老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这当然不等于不接受新知。我以为自己依然关注着专业以外、我所兴趣的新知。这类新知好像暂时没有必要通过买书获得。广泛的媒体、视听渠道足够了。

如此看来,五年不买书,是不需要买。而非落伍之证据。

而今买了,因为需要。此又足以证明,并未落伍。这就是这次买书的个人意义。

这个意义很重要。有了它,我就踏实了。说实在的,我需要这种踏实,人啊!

我在剖析自己。或者讲,我要凸显一个事实:人就是这么地不情愿承认自己的不足。千方百计寻找一个安慰心理的理由。今天的我,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理由,让自己心安,这就算是于我个人的意义吧。所以我要记之。哪怕只为了自己。

2、再看人性发现

以上反思也构成了发现人性的主要内容。把这个内容归整一下,应该是下面这个意思。

我的感觉:人的心理安定,是一个特别重要,也特别个性化的问题。每一个人都需要各种不同的心理安定。而每一个人取得安定的途径,也都不同。可以这样讲,心理安定,人人需要,太需要了。而为哪种安定?如何获取?就大不相同了,这就是人的不同,此其一。

其二,对于我的这个心理安定,有些人可能很不以为然。或者讲他人的某些心理安定需求,我也不大以为然。此即各自都从自己的角度,轻视着他人的心理需求。这同样也是人性。但却干扰着我们对这个特别个性化的心理需求的认知,而人多不自知。这又是一种人性。心理安定是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东西,只要自己需要,极有可能无关他人。这便肯定了心理安定的个人需求,而排除了他人的题外判定。就像我的上述心理需要,极有可能不被他人认同。但我却是那么地渴求,以至于两次为文,专为此事。我是个文人,终于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完成了心理安慰。其他人等肯定也会以自己的善长去告慰自己的心理。这又是人的相同,却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所以做人用不着趋同,不必趋同。这又回到我的那篇《人是不同的》的方向上去了。我以为这一切,就是本篇在此发现的人性。那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再去轻视他人的心理需求了。虽然这并不容易做到,但从今开始,从我做起。其次,我们也不要因为他人轻视我们的心理需求,而对自己心生疑惑了。因为被人轻视,几乎必然,而确信自我,方能成就个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买书了(94)——发现人性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