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旅途中反思 - 创新者的边界

今天是回家的第一天。

我发现我现在已经不太习惯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一件是刚刚走出门,我被问到「你要不要拼车回家」?

我本来是想也行。但是接下来这位热情的阿姨给了我一盆冷水:240。

每次时间晚了,我都会一个人打车回去。也就是260-280左右。

很明显,这个阿姨因为我在讲普通话,是打算小宰我一刀的。虽然并不是很过分,但是当你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不会很舒服。

当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我已经摆脱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其实是因为知道了正确答案,所以才能快速做出判断。

「知道」本身,就是一种外壳。

就好像我们在做训练营的过程中,瑞幸和keep作为公共案例已经被讲了无数次,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无论同学自以为讲得多么的精彩,其实都在我们的射程范围之内。

因为「知道」,所以似乎我们也会抱有相同的情绪:尽快甩掉那些不怎么靠谱的答案。

这一切,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第二幕是「凭票上车」和「先来后到」的问题。

春运期间,「超员载客」的冲动其实是一直在的。不管查得有多严,在客运行业始终是不能根治超载问题:每多拉一个人,就多几十块收入,看金额本身并不吸引人,但是相比于一趟只有五百不到的利润,就很有吸引力了。


最可怕的不是超员,而是「理直气壮地超员」。

比理直气壮地超员更可怕的是,在客运站门口的客车、与车站的工作人员直接讨论「今天车票已经打不出来了、我怎么把这两个超员的乘客带走」的问题。

处理的办法就是非常简单,我甚至觉得很经典:

司机说,这两个(超员的)乘客一早就在车上,他们就是不知道要去买票。用的是「先来后到」的武器。

大过年的,都想快点回去,有票没票都得回家。用的是「道德绑架」的武器。

现在你们两个(超员的)把钱给我就行了。我给你(就是我)个垫子、坐在台阶上也很舒服。主要是全车只有这里电子眼拍不到。

后来我有了个主意:在超员男子站起身的时候直接一屁股坐了上去。

这个时候,司机发话了,甚至说让我去退票。其实也是很笃定我不可能去退票。毕竟这个时候装聋作哑不说话之前的立场就垮掉了。

事情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超员」有多么的理直气壮。

为了多赚点钱,有多的很置乘客利益于不顾。

无论是什么说辞,其实只不过是为了「捞多一点」找借口罢了。


我突然想到了「创新训练营」。

它对于「助教」来讲好像也是严重超员的服务。

一个人盯着两个组,其实是4个6人组。

老手都会看不过来,新手助教更加是捉襟见肘。

训练营也是一辆车,每一营都应该有一个「核载人数」。决定一个训练营有多少人的,其实并不是「场地」,更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助教的服务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番外」旅途中反思 - 创新者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