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前几天去北京参加一场年度峰会,认识了一位特别有魅力的女子白姗。
初见白姗,以为是一位二十五六的姑娘,后来详聊后才发现,原来她已经35岁了。
可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出35岁的影子。
身材挺拔,通身气质优雅,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精气神特别足。
在白姗自己看来,不管实际年龄多少,她永远保持着二十出头的冲劲,永远追求热烈地活着。
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安排目标,比如哪一年,要考下高级潜水证,哪一年,要成为二级心理咨询师......
她的兴趣很广泛,只要是热爱着的东西,她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突破自己,去征服那一座座大山。
也正因为这样,白姗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精神状态特别好,整个人看起来也特别年轻、朝气蓬勃。
一个人最好的“精神长相”,不就是这样吗?
每天醒来,面朝阳光,嘴角上扬。
不羡慕别人,不埋怨生活,不断超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一直以来,都特别佩服那些能在好几个领域都做得很好的人。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力强,更代表他们有一颗年轻的“不安分”的心。
不安于只过一种或两种人生,生命只有一次,总想要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触碰更多人生的边界。
其中,马克·吐温就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位作家。
因为他不仅拿起笔来会写作,下海了会开船,脑子里还藏满了对科技的奇思妙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斜杠青年”。
曾做过水手,后来不断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领航员,驰骋无边的大海。
曾当过印刷厂小工,之后靠着心中对文字的热忱,写出了《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经典小说,成为名扬世界的大文豪。
他还是文艺界的头号科技狂热分子:发明了一种用于服装的搭扣,不仅可以调节松紧,而且扣上和解开都十分方便。
这种搭扣后来还被用于内衣的设计上。
在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中见过这么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觉得用来形容马克·吐温再合适不过了。
永远保持年少轻狂的本真,保留那一股热血和温情。
始终相信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过着自己的理想生活。
即使不是,也在成为有资格的人的路上。
精神状态永远年轻,对生活永葆追求的名人里,还有一位代表人物——严歌苓。
《芳华》《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都是她的作品。
严歌苓曾在书中分享过她人生的三次突破,每一次都给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她只上过几年的学堂,12岁就去部队当了文艺兵,跳红色芭蕾舞。
在文艺兵的生涯中,她逐渐发现,内心还有一团火在不断燃烧,非文字不能救赎。
于是,她拿起笔,转做战地记者,随后自由创作。
这是她的第一次突破,从文艺兵转文字工作者。
她创作的小说在国内获奖不断,俨然一颗袅袅升起的文坛新星。
可在她30岁的时候,她又不安于目前的成绩和安稳的生活,想出国留学。
只有字母ABC英文基础的她,在短短的时间内,以577的雅思高分,获得哥伦比亚艺术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最终被录取就读文学写作专业。
这是她的第二次突破,尝试用英文写作。
在美国的那段期间,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一边创作,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尝试用英文写剧本,最终冲入好莱坞,成为金牌编剧。
这是她的第三次突破,从作家向编剧跨越。
每当严歌苓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时,她都会“蠢蠢欲动”,想着如何再进一步,去触及比现在更优秀一点的自己。
就像严歌苓自己说的那样:“如果生活中没有一再的突破的话,会很没劲的。”
所以她不断突破自己,逼着自己优秀,把生活过得风生水起,骄傲地活成了大家羡慕的模样。
我想,一个人的生命,就应当像严歌苓这样度过:
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当我回首往事时,内心总是充盈的,年轻的,激情澎湃的。
海明威在《真正的高贵》里提过这么一个理念:"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新的一年,人终究是要向上生长的。
像爬山虎那样,一点一点,长出鲜嫩的枝芽,去触及更宽广的天地。
像马克·吐温、严歌苓那样,不断更迭自己的能力,突破自己的界限和想象,拥有年轻着的、鲜活着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