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 打打闹闹好处多
Dr. 魏
2017-12-18
123 | 打打闹闹好处多
Dr.魏亲述
Dr. 魏
你跟孩子玩过哪些打闹游戏?
在非洲大草原上,两只小狮子在打架。小点儿的那只狮子先把爪子伸出去,拍在大个子狮子的背上;大个子狮子立刻转过身,对小个狮子呲着牙;小个狮子撒腿就跑,大个子狮子追了几步又停下来,躺下晒太阳。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以为走错场地,跑到《动物世界》栏目组去了?没有,今天的家庭教育宝典,聊的就是,小动物和小孩都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叫打闹游戏(rough and tumble play)。不信你再看看下面这个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在幼儿园的操场上,一群小朋友在疯跑。有一个穿橙衣服的小男孩揪住前面穿蓝衣服小朋友的衣领,前面小朋友也回来揪住他的衣领,两个人一起摔在了地上,哈哈大笑。
你看,无论是小动物,还是小孩,他们的打闹游戏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看上去有点儿粗暴,拉拉扯扯、摔摔打打的,但大家都自愿参与,而且玩得还很开心,打闹过程中的情绪是积极的。
也许你心里想,不就是小孩子瞎胡闹嘛,多危险,这有什么好讲的?我想说的就是,千万不要小看打闹游戏,它的好处非常多。而且,我还要建议所有的爸爸妈妈,多玩打闹游戏。接下来,请听我慢慢聊其中的原因。
1. 打打闹闹有什么用?
有科学家研究了打闹游戏对小白鼠大脑的影响,他们让一组幼鼠尽情打闹玩耍,30分钟后,解剖幼鼠的大脑,发现幼鼠杏仁核和背外侧额叶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显著升高。你可能还记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我说过,它是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帮助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修复坏的脑细胞,保护健康的脑细胞,又叫做“大脑肥料”。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游戏可能有利于与社会情绪有关的脑区的发展。
要是我问你,你觉得打闹游戏有什么好处,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对身体有好处。没错,孩子在追逐、嬉闹、扭打中,能发现自己身体的力量,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运动,让动作更协调灵活。动物幼崽们通过打闹游戏,可以练习捕猎和应对攻击的技能。你的孩子不需要捕猎,但如果经常参加打闹游戏的话,体力和耐力能得到锻炼,对体育活动也更感兴趣。
那么,打打闹闹跟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个幼儿园小朋友揪衣领摔倒的场景,你就明白了。
当蓝衣服小朋友衣领被后面的人抓住的时候,他需要迅速判断这是恶意的还是友善的,然后进行下一步处理。如果是恶意的,他可能要反击,或者逃跑,如果是友善的,他可以用类似的路数跟对方玩耍。他该怎么判断呢?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情绪,他会看对方的表情和眼神,感受对方的力度大小,听对方的声音腔调……在一瞬间综合处理这些信息。这里,蓝衣服小朋友需要很强的识别情绪信号的能力。
当他判断出橙衣服小朋友是友善打闹的时候,就要用相应的方式去玩耍。他也要通过表情、动作、声音等表达自己愿意玩耍的倾向。这时候他要用上自己的情绪信号表达能力了。
除了情绪的解码和编码,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们还要练习社会规则,比如轮流。如果一个人一直追,另一个人一直跑;或者一个人一直当小偷,另一个人总是当警察,这个游戏玩不了多久。在充满积极情绪的打闹游戏中,孩子们会自发地交换角色,合作互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尝试不同的社交策略,并学习应对新情况,能锻炼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完全不会打闹,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不能真的拿孩子来做实验,所以观察了动物的表现。他们发现,如果一个动物小时候完全被剥夺进行打闹游戏的机会,当它长大之后,遇到攻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没有威胁的时候它又反应过激。这意味着,它完全没有为成年时的竞争做好准备。
所以说,动物幼崽和人类孩子都天生会玩打闹游戏,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本能。数据显示,一般来说,学龄前孩子的打闹游戏占总游戏行为的3%~5%;在7~11岁左右达到最高峰,打闹游戏占休闲活动的10%;再长大后打闹游戏又慢慢减少回落。
2.跟孩子“打”起来吧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打闹游戏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爸爸妈妈的作用并不是监督者和评判者,总是说“别闹了别闹了”。第一步,你自己要跟孩子“打”起来。
科学家相信,打闹游戏是孩子学习社会经验的重要来源。在3岁时与父亲有更多游戏互动的孩子,在5岁时与同龄小伙伴的交往更积极。其实你回顾一下,孩子出生以后,跟爸爸妈妈之间本来就有不少比较激烈的身体游戏,比如爸爸把宝宝抛在空中,假装要摔下来,然后又接住宝宝;宝宝坐在你的腿上,你颠动双膝让宝宝“骑马”;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宝宝打闹游戏的前奏。
通常,孩子跟父母之间的身体对抗游戏,在宝宝4岁左右达到高峰,占到亲子互动活动的8%。孩子在跟父母的打闹过程中学到的社会技能,对他跟同伴的打闹游戏有影响。
爸爸妈妈在打闹游戏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孩子练习情绪解码、编码,锻炼体能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锻炼更高阶的社会能力和品格,比如竞争技能。竞争技能不仅包括体力上的对抗技能,还包括自我保护意识、面对逆境和威胁的稳定心理、必要时为了争取权利而与他人对抗的意识,等等。
3.打闹游戏的小贴士
打打闹闹没有定式,只要你和孩子玩得开心就好,所以我不介绍什么方法了。但是有几个地方需要提醒你一下。
首先,注意安全。一个是物理上的环境安全,这个我不用多说。另一个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之后,打闹游戏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不敏感,全程控制着游戏,孩子可能会有被强迫的感觉,生气不玩了。你要适当地让一让,跟孩子轮流占主导地位。这其实是打闹游戏的一个基本规则,如果你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你会发现,即使是大个子的孩子,也会假装摔倒在地,也会跟小个子孩子轮流你追我赶,他们“支配”和“从属”的角色会互换。研究者有发现,如果小猴子在打闹游戏中一直没有占主导地位的经验,它长大后在社会交往中会缺乏自信,甚至避免与其他猴子互动。
第三,打闹游戏是双方自愿的。如果孩子不愿意继续闹,你要适时停止。不过,有时候你也很难区分孩子的信号,比如他笑着说“别闹别闹”,你可能认为他还在游戏状态,实际上他已经不想玩了。你们可以提前设定“停止”信号,比如一个人说“苹果”,其他人就不要再闹他了。像“不要”或是“停止”这类词不行,因为这些话是游戏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的,容易被忽视。
总的来说,孩子小时候,你跟他的亲子游戏,会影响到以后孩子的同伴游戏。比如你在游戏过程中使用大量指令性的语言,使用强迫的方法,孩子将来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也会这样。所以,你希望孩子将来如何处理社交情境,就用相同的方式跟他玩吧。今天你得到的是为什么打闹游戏对孩子情绪能力发展有帮助,以及我们大人如何参与其中的方法。我相信这会让我们做父母的,看待孩子之间的打闹有了新的视角。
第53期思考题
Dr. 魏
今天的思考题是,谈谈你听完打闹游戏之后的想法,快来留言吧!
第52期金牌家长:@海风
上期的思考题谈谈棋类游戏或是数学小游戏,第52期金牌家长我颁给@海风,这位家长介绍了几个有意思的数学游戏,比如在宝宝不到两岁的时候,他们一起收拾积木。
这个过程中,是扔一块积木到积木桶就数一个数,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数,后来宝宝加入一起数,再后来,宝宝就能自己数到一百了。
两岁多的时候,他们一起玩飞行棋,通过游戏,宝宝很快熟悉了数字的大小以及基本的加减概念,并能熟练地计算步数。因为数字是连续等距的排列,也建立了数轴的概念。
他认为,这比做数学题要生动得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他也会给孩子做做数学题,因为他出的题目联系生活,难度适中又有趣,现在每次上学孩子都主动要他出题目。
你看,这就是我说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机器,你要是怪孩子不学习,可能是你还没找到调动这台机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