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关于教学模样的独特想象。在夸美纽斯那里,教学应像一部精密机器的运转,可以实现少教多学的理想;在苏霍姆斯基那里,教学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着的心灵交融,为的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郭华教授则在《教学的模样》一书中,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好模样:真正的教育,是文化水平与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头脑与心灵的共舞,是融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实践。
此书共八辑,分别为“33教与学永远统一”“让学生进入课程”“教,为学生发展而自觉”“深信学习之深”“分科背景下的综合学习”“好课燎原的教研秘密”“教师是课程改革真正的主人”“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一主题下又有若干不同篇目的文字组成,大部分文字都是发表在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权威报刊,是郭华教授日常生活中基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后有感而发。这也不得让读者惊叹于教育家们年复一年的日常研究,以及持之以恒的教育写作,也正是这种坚定执着的教育信念,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才成就了她卓越的教育人生。
阅读此书,犹如与一位智者对话,字里行间既读出了教育的各种真实,但又不时收获着人生的诸多智慧,更让我深深懂得:教师只有不断修炼自我,才能与教学最好的模样不期而遇。
01教师是链接课程与学生的中介
我记得有专家这样说过: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思考力的不同。优秀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透过文本,链接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与学习发生联系,“教师是链接课程与学生的重要中介”。正如郭华教授十分生动的形容:“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幕后’,而课上‘台前’则主要是学生的主动经验与活动。”这正是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即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去经验”。创造条件,那便要基于学情,激发学习的兴趣,搭建学习的支架。这也正是教师将课程与学生链接起来的重要能力与终身修炼。
上周五,我校数学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后,在全校上了外出学习汇报课,以此倒逼学习教师将学习的理念有意识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更是通过这一展示活动,把思想的火种在全体教师中传播开来。年轻教师霍莹莹在此活动中执教了《认识面积》一课,观摩了那节课后,我直接就想到《教学的模样》中的这部分语言,课堂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就是对此部分文章的很好回应。在这节课上,在霍老师有关“面”的讲述中,黑板擦、黑板、流动红旗等,随手可见的物品都成为了她现场教学的教具,让学生们充分认识了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并且,她还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提供了语言支架,让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各种物体的面,从而对“面”有了基于生活的更多认知,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们经常说到“基于学情”,所谓基于学情,那便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经验,引导着学生自己去活动。可以说,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主动经验中拥有经验并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中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02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来访,那可能终年都是粗茶淡饭。正是客人的光顾,才使得‘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郭华教授更称公开课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公课上,教师不会去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学生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教学进程清晰有序,教学时间被活动充满……”
公开课,是打破日常教学惯常做法的一个契机,公开课把教师从日常教的惯常做法中跳脱,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如这节课有几种设计方案,学生的认知准备如何,他们对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容易接受,等等。而且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我这样设计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要体现一种什么教学观念,我用这种方法上课可行吗……还很重要的是,教师在一次次公开课的打磨中,思维变得敏捷,眼光变得犀利,就连内心也会变得日渐强大。公开课所有具有的如此功能,便赋予其积极的特性,从而成为了教师成长的一条途径。
我对此是深有体会。从教二十六年了,但每每谈到课文,列举课例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讲到自己讲过公开课的那些篇目,尤其是成功的课例可以说是终生记忆深刻。因为在公开课中,准备的充分,思考的深入,打磨的精心,它在很大成度促进了个人技艺上质的飞跃。善待公开课、珍爱公开课、把握公开课,才能让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更加熠熠闪光。
03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关于师爱,似乎每位专家都提到过,正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郭华教授则更加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她指出:“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与帮助者,承认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不会‘一厢情愿’以自认为恰当的方式教知识。”师生关系的平等是良好教学的条件。然而,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容易,师生平等的关键在教师。
结合女儿上学的经历,我开始愈发感受到初中、高中的老师更加注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年龄大了,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更能引发学生的好感,唤醒他们内心的更多认同感。所以,时不时请部分学生吃个汉堡包,约他们一起到操场上聊聊天,叫他们共同参与班级事务等,日渐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其实,别看小孩子们有的仅仅是六七岁的娃娃,但他们对他人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的每一次弯腰聆听,每一次轻轻抚摸,每一次竖起的大拇指,每一次扬起的笑脸,都会建立起他们内心深处对我们的信任,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的热爱。
“关系好了,一切都顺了。”也正如心理专家所说,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关系问题。关注日常细节,关注每一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我们的终生必修课。
找寻教学最好模样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行走!我们始终坚信,只要出发,就一定能遇上盛典,只要潜心修炼,我们一定能与理想中的教学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