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观后感

这部片子拍得很深刻,90分钟时间讲述了近30年剧烈的时代变迁;观看后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宿命感,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逃脱大的时代背景,成为那个时代的获益者或是牺牲者,但各个时代的人,都有很多共性的追求:比如爱情、亲情和友情;我觉得导演做了他所能做的,艺术作品令让人们更多思考吧,复杂又真实。

一:一点感动

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演得太好了,还是自己人到中年,养育孩子,很容易体会到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第一次落泪,就是领养儿子要身份证,父亲给了以后,两人的一段交谈。从那以后,几乎断断续续一直哭到片尾,泪眼婆娑时无意中还瞥见我隔壁两个座位的一位女士,胳膊架得高高的,在擦眼泪。几乎每一个涉及到孩子的生活细节,都能让我感同身受,我猜想,这也许就是导演的经验和老道之处吧,简单又直指人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其实特别感谢有这样的导演,可以拍出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们不应该忘记,在短短的30多年里,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王丽云坐在车上说“全没了,一点儿影儿都没了的时候”,我真的明白了,如果不做记录,不产生艺术作品,许多事情真的就是灰飞烟灭了。我个人觉得比《西红**富》什么的有价值多了,许多电影作品喧嚣一下子就没了,有价值的东西历经多少岁月,都将熠熠生辉。

二:一点思考:
1: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灾难的时候,本能地都想做点什么,比如:丽云和耀军领养一个孩子;或者老沈拿着菜刀想让耀军把浩浩砍了,一命抵一命;老沈的妹妹想替耀军把孩子生下来;而海燕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心底里巨大的自责和伤害压得她痛不欲生,可能就是因为什么都做不了,才加倍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做点什么也许就是对命运的反抗吧。

2:每个生命都是不容易的,有的时候,孩子对于夫妻或者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赞同不婚者和丁克家庭的选择,因为我知道教育和培养一个孩子,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对自己的挑战有多么大。甚至觉得将来我的孩子不要孩子的话,我绝对支持。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的年龄也在增长,我开始发觉:孩子不仅仅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身上一定有你的某些东西得到了延续。基因也好,或者是精神气质也好,这种延续使得我们自己越来越老迈的生命,以新的形式焕发了希望和生机,这种延续,看起来好像特别简单,满世界的人不都这样活过来吗?但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真正深刻的感受到了才算数。此时的我,忽然对催婚节目中每一个焦虑的父母特别理解和赞同了,孩子们还没有长大,或者没能理解和感受到生命这个词更为深广的意义和重量吧,生活本身会慢慢告诉我们每个人答案。

三:一点分析:

1:剪辑方式大胆流畅
这个片子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出现多个不同时空段落的穿插剪辑。没有做旧或者闪白,完全靠演员的年龄、场景的变幻来实现,还带有悬念的安排,真是很大胆了。可见导演也是非常自信,听说特意请了好莱坞的面部特效师,给每个人的老年妆,都做了模型特效。果然是在各个细节上都下了功夫。

2:非常喜欢演员们贡献的精彩演出。王景春我以前都不太熟悉,这次真把我震撼到了。他送茉莉走后,在小卡车里憋着难受的那一幕太真实了;还有丽云服药自杀,他抱着她往医院跑,大声地喘气,当时我的泪就断了线。好的电影为好的演员搭了舞台,有本事的就好好亮相吧。咏梅也特别棒,但可能相对需要复杂表现的情节不是特别多,显得清汤寡水的。但这样平淡的演出其实更难。

3:有一点点瑕不掩瑜的瑕:其实影片中许多话,我觉得好像有点过于文艺了。比如耀军说:“时间好像停止了,就等着慢慢变老”。还有他和养子的谈话,都显示出很大的智慧和修养, 感觉从一个工厂里的车工师傅嘴里说出来,有点奇怪。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年代的师傅们其实喜欢听外国歌曲,喜欢读世界名著,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最近几次写影片观后感,我特意在看电影之前,不了解相关信息,看完之后,也不去看别人的影评,就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初期会比较粗糙,不知从何下手,真等写完了,再去对比其他人写的,发现“哦,原来他是这么理解的呀,哦,他是更看重这里啊,很有道理。”这个过程,其实是特别好的了解和认知自我的过程:可以看看自己通常是怎样的思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路。其实,就是反复多提问,思考和寻求答案,不一定都能有结果,但这个过程是受益匪浅的: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有些白左心态,还有点圣母心什么的,这些以前我都没有察觉,也不能单单说是因为写了观后感,就有了这么多的自我批判,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求自己去思考,去反思,有了一些发现就变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也算是写观后感的意外收获吧。(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久天长》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