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读书笔记(九)

      今天我阅读了《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三章第二节——文本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

      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学习的起始状态和现有情况,包括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

      文本教学解读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既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要把握学情,可以开展一些调查,这种调查可以借助于学案,也可以通过调查来实现。通过调查,教师可以为教学解读找到方向和重点,那就是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读懂、读透、读好,从而避免教师的自言自语。

      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是解读行为最终的主体,教师、教材编写者的文本解读,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

      在关注学情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生活积累

      学生的生活积累——他们对于世界、事物、物象、生活的感知、记忆,是理解发生的重要前提。生活积累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直接积累的表象和生活阅历而积淀下来的思想;二是通过阅读所建构的各种生活,包括关于社会、家庭、学校、情感、想象的各种生活图景。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

      学生的阅读经验也影响着对文本的解读。这里所指的阅读经验,一是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解读经验的积累。

      三、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要特别关注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只有真正达成了这种情感共鸣,阅读,才能进入一种“如入我心”的境界,才能进入一种愉悦状态,亢奋状态。

      【我的思考:把握学情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前提。但问题是,在密集的课程安排和步步紧逼的进度安排下,把握学情的时间和方法应该如何安排?】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读书笔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