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真是一件苦差事

两天前诗社举行踏青采风活动,可惜身体不适没能参加,只能隔着手机看照片里的景致,感受诗友们的一颦一笑。刚才看了大家发在群里的作品,老汤的一句“敲句争夸满地春”足以道出了采风创作的热情。

面对这令人无限遐想的春天,这文人们争相夸赞的春天,这无数人曾经用各种语言描绘过的春天,我们又能怎么来表达此时这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大家都在争相寻找着。

暗自里在想,好在我没参加,要不这采风的诗词得怎么写出来?莫不得一夜白了头?我对春天确实爱得不够深沉。

当初稀里糊涂加入诗社,对诗词的格律、平仄真是一窍不通、一点不懂,连对联的上下联都分不清楚。现在虽通过学习略懂了一点皮毛,仍是门外汉,常常为了写一首诗、填一阙词捉襟见肘,词不达意,经常寻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很明显的意思,每次都像“难产”。如此反复折磨,心里多了些逃避,感觉自己不是写诗词的料。可是已经加入了协会,退出来总觉得不妥,就这样纠结着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如何才能变好。

从前接触古诗词少,看的少、读的也少,加上健忘,每背一首,第二天总会还给书本,索性就不再强逼自己了。如今又缺乏这样的语境,每每写诗、填词都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把诗写的夸张不切实际,甚至与现实相差一万八千里;或者只是记记流水账,把所见所闻如蜻蜓点水般描下来,看似很丰富多采,什么都有痕迹,却没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也没有个人的体会和感受,读起来就是一串文字牵强组合在一起,叫人看了难受又不解。

前段时间和小孙女一起背诗。我发现孩子对诗天生就有一种领悟能力,虽然不能很准确很完整地表达清楚意思,但那种朦胧的诗意已经能从他们朗读时的语调、断句、表情里感受出来。当然这和诗的写作方式、遣词造句、声调高低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生僻字、倒装句、超越想象的词汇,孩子就会自然地回避它,或者选择不去背它。

今天我在美编里读到一位文昌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文章,我还把它读给小孙女听,并告诉她这个小朋友的文章写得比奶奶好。因为他会把所学到的语文、化学、物理、思想道德,以及课外学到的知识用在文章中,把文章写得有趣又有知识性。

发现自己真的老了,除了无点墨还有思维僵化、感觉迟钝,除了说教或者倚老卖老什么也没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诗真是一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