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更是父母一身的事业,爱也是一种好事,但溺爱是一种伤害。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溺爱。
四岁半的玥玥跟妈妈和外婆出门,路过迪士尼专卖店,拉着妈妈要买冰雪女王的裙子和玩偶。
妈妈觉得家里已经堆满了女王公主们的“装备”了,不答应买,结果玥玥就夸张地倒在地上,开始撒泼打滚。
一旁的外婆看了心疼,连忙哄孙女“乖宝宝,妈妈不给你买,外婆给你买。
一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学习太辛苦了,所以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事,每天的饭菜都送到孩子的卧室,孩子吃完也不用自己收拾碗筷,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让孩子操心。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上面的这些情况已经不是单纯的爱孩子,而是一种溺爱了。而且这么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二 过度溺爱孩子的危害
01
自我中心化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02
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欺负长期搂抱式保护,剥夺所有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期下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03
耐挫能力差
无论孩子有何要求,家长就马上满足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动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04
形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05
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些父母害怕被人说自己不爱子女,以致处处小心,为了要表达出对子女的爱,甚至到了不敢管教子女的地步。这样的父母是自私自利的,只顾自己的虚荣,却不顾子女一生的幸福。
三 父母溺爱的矫正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礼物。”对孩子的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到对孩子关心而不溺爱呢?
01
平等对待孩子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02
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03
避免隔代溺爱
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04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
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沉溺”在真正的爱之中,最后成长为守本分、有道德、有原则、能伸能屈、自主自律的人,这才是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