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认知世界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心智模型当作理解人类感知、认识、决策及构建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
认识心智模型
对于心智模型,《认知天性》中将它看作大脑里的一款“应用程序”。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例如运动员能够发现并处理弧线球)或知识结构(例如被记得滚瓜烂熟的象棋棋路)。而这里的心智模型则是源自《思考,快与慢》里的没头脑的系统1和爱自省的系统2。系统1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但它会受到错觉的影响,需要系统2来帮你管理自己。
这样的心智模型揭示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系统1与系统2——依靠我们的感知系统,即直觉、记忆与认知,这些系统都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
丹尼尔•卡尼曼在揭示人类思维的显著特征方面很有天赋,多数研究成果成为了经典的教材和引用频率很高的至理名言。他对心智模型的探索,在《思考,快与慢》中假设了两种机制,系统1是快速、自动以潜意识为主,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慢速、规则及有意识为主的模式,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善于发现模式和关联,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然而系统1只限于形成关联无法利用抽象推理。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
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很有效。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自动运行的系统1不具备这些能力。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比如“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儿子比父亲高得多”),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
人类为啥会出错,为啥缺乏理性的思考,经常做出非理性行为,在《思考,快与慢》有了揭示。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我们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中发现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
因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系统1寻找难题的替代答案的过程,经常与偏见和判断失误相关。系统1采取的是启发式的策略。认知心理学上对问题解决策略可定义为一种用来使问题发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其中一种策略启发式,是由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的一些经验规则,启发式不保证得到答案,但可以通过其容易且速度快的优点补偿。
《思考,快与慢》中系统1和系统2来源于基思•斯坦诺维奇与其长期合作者理查德•韦斯特首先提出的观点,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致谢。斯坦诺维奇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目前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他对系统2的两个部分作了明确区分,这一区分十分明显,斯坦诺维奇称其为泾渭分明的两种“思维”。其中一种思维(他称其为算法)负责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认知心理学对另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称为算法,算法是一种能够保证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序。有些人在这些脑力活动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们在智力测试中超越他人,并且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时,他们往往更快、更高效。不过,斯坦诺维奇认为,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还需具备另一种能力,他称其为理性。斯坦诺维奇对理性之人的定义和我之前说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处。他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应当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在他看来,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这是个引人注目且发人深省的想法。
斯坦诺维奇提出了更为先进的三重心智模型,详细的解释了人类信息的加工过程、影响决策偏误的加工模式和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算法心智(algorithm mind源自智力,偏向计算,传统意义智力测验考察的能力,流体智力的个体差异)、反省心智(reflective mind思维倾向的差别,理性思维的个体差异,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人类心智加工过程,例如元认知)、自主心智(autonomous mind通过进化与内隐学习习得,差异多以类别形式出现,极少有连续性个体差异,例如学会骑自行车后骑车的行动几乎是条件反射)。在三重心智模型加工过程,自主心智是本能和直觉,所有的信息都要先经过自主心智,类似第一反应;算法心智,更多地是做执行、推理、运算的工作;而反省心智则是理性思维的核心,它在旁边冷静观察,适时对算法心智进行压制、警告、调整。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是:理性(反省心智)与智力(算法心智)总体呈现微弱相关。作为考察人类认知能力的传统智力理论缺失了反省心智和自主心智,聪明人未必就理性,也会做蠢事。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这是斯坦诺维奇对于某些聪明人做蠢事的简明直接的总结。在斯坦诺维奇的代表作《超越智商》中,大脑的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和内容缺陷(所必须的某些知识结构)使人类不够理性。人脑默认的加工类型是低能耗,在双任务或多任务处理时,分配的认知资源会有不足,而这又是进化造成。“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基因的繁殖适应性,而非人类理性。适应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提升”。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在做决定时,喜好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进行处理,以求快速得出结论,而结果很可能是错的。这一进化原先是使人类不为思考感到疲累,然而却容易带来肤浅的结论。
一旦人们作出一个错误的直觉判断,系统1和系统2都脱不了干系。系统1引起了错误的直觉,系统2采纳了这个直觉,并将其运用在判断当中。然而,造成系统2犯下此类错误的原因有两个——忽视与懒惰。
在《认知心理学》中对人类得出错误判断的其中一个现象总结为框定决策,即问题的提出方式能够影响到个体的推理,本质上讲,框定是指通过提高期望结果的可用性或代表性来引导推理过程可用性,这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当事情很容易回忆出时,我们会认为它们比那些不易想起的事情更常见。代表性,未来对概率作出快速判断,他们把问题与头脑中至少是类似于某种原型的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其偏离程度,如果偏差较小,人们常常就会认为自己的判断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人们在推理之前可能会取得一些已有的偏见,而如果这种偏见存在的话,它们将会歪曲决策和推理。
克服双系统心智模型的缺陷
系统1、系统2带来的缺陷体现在以下:
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一旦人们作出一个错误的直觉判断,系统1和系统2都脱不了干系。系统1引起了错误的直觉,系统2采纳了这个直觉,并将其运用在判断当中。
过度自信,即这样的人自以为懂很多实际并非如他们所想,继续学习和修正错误的意愿较弱。
风险偏好使得人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解决方法: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运用概率推理和收集新信息修正判断,避免靠自觉的拍脑袋决策;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防止过度自信引起的决策失误。这些对人们对于概率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与规律、及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判断决策有重要意义。
小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一旦形成,人们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认识、思考问题并以个人及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习惯方式解决问题。人们需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和盲目,回归清醒和理性,更清醒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努力克服心智模型的缺陷,运用反省心智调整思维促进理性,提升决策能力。
心智模型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从心智模型探寻人类如何认知将是下一步继续研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