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完结

68集《走向共和》看完了,这感触比《大明王朝1566》深太多了。当然,我不是说《大明王朝1566》不好,之前我也说过《大明王朝1566》观赏性更强,而《走向共和》格局及现实意义大太多了,这点上是《大明王朝1566》无法比拟的。

前面调侃过几次袁世凯,只是打趣。这结局了,我要好好说说感受。牛逼哄哄可以说的人物太多了,就不具体说了。说点有意思的,我历史知识非常欠缺,所以我边看边百度。比如,我都不知道武昌起义的领导者张振武。呃……也没什么丢人,我看《大明王朝1566》及《走向共和》就是为了补充历史知识。

当罗文和田沫出场后我又百度了,因为我压根没听说过。这一百度就百度出了有意思得了。《走向共和》是一部很写实的历史剧,然而罗文和田沫是杜撰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给出了答案:

一、你不知道历史上敢顶撞“达官贵人”的是谁;报道张振武被杀的记者是谁;把案子查到赵秉钧头上是谁。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华民国国民。罗文和田沫在剧中看起来“无所不能”,因为他们是代表中华民国全体国民,“民国”里的“民”重要性等同于“帝国”里的“帝”;

二、一个男青年、一个女青年,代表了具有进步思想的男、女青年。他们都在民国篇里发挥各自的作用,既表明了男女平等,也和帝国的主人——慈禧、光绪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三、一个议员、一个记者,作为普通公民,代表了民国里的新生力量:法制和监督。民国才登场,体现出大清帝国没有法制和监督。后制定正式宪法前罗文被迫同意、田沫报馆被砸,体现了袁世凯摧毁了法制和监督。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我看到的《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创作背景:

“为了让剧本审查通过,刘文武专门邀请了湖南省委书记文选德及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作为剧本顾问,专门为历史敏感问题把关。同时,没写完五集,剧本就会送到广电总局副主编仲呈祥那里作审读。在经过四轮反复修改后,剧本通过最终审查。而张黎后来导演的《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审查小组包括明史专家冯尔康及云南省委书记王天玺,也是顺利通过。”

国内审查制度的确很严格,但是只要你足够用心,还是可以创造出好作品。《走向共和》就是个好例子。

我们今天看到的《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热爱热爱艺术、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让自己满意的精品。这种真诚和执着戏里戏外都是一样。

不要拿审核制度当成你拍不出好剧,甚至拍出垃圾的理由。有没有真正热爱,有没有真正用心,先问问你自己,再来质疑豆瓣评分。别丢脸了,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共和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