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评判 课程作业

大三时上设计批评课程时的作业,当时的老师是黄厚石,是那些年难得的几位有学术有师德的老师,我喜欢他,喜欢他厚石这个名字,朴素而厚重。下面的这篇小文是当时的作业记不得得了多少分,如今也快十年时间了,还依稀记得当年一口气写完的畅快。

一千若當文字來算,稱不上是一個大數目,自然也不需要用科學的作文格式來爛字充數,通篇中心思想也無甚。

飲食男女是生活之基礎。在設計展中有一組關於喝咖啡的方案,也許設計者出於對當今世界能源危機的考量,為我們設計出了一款能切割方糖的“戒指”。常喝咖啡的人或許常常會碰到咖啡喝完而方糖還沒完全融化的情形,所以設計者在一個類似戒指的東西上加兩片小刀戴於指上,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大塊的方糖切割成理想的大小了。設計者關心生活中事,將刀具設計成更為便攜的物品,設計巧妙。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本人覺得此設計尚有不足之處。

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俗語“哥喝的不是咖啡是文化”。沒去過國外,不知道國外是不是人人都去上島,星巴克。至少在中國大陸農民工是沒興趣享受星巴克的。喝咖啡在某種層次上成為了身份的象徵,而作為舶來品的咖啡也應有一套喝咖啡的禮儀。就如同西方餐具刀叉數十件,看的出西方人製作工具的首要條件并不是爲了便捷。試想在一所格調高雅的咖啡廳一位女士手指在一塊方糖上敲來打去是否有有傷大雅呢?

從安全方面來講,方糖體積不大,如果在陶瓷質地的盤子里切割很可能會滑動,如果用另一隻手扶就有可能誤傷到手指。若當你戴著這枚戒指正在切方糖突然有電話打進來,如果你忘記了取下戒指是不是會有可能刮到衣物,同样的道理在携带与與儲存的過程中,明顯的凸起部位會無意中刮傷其他物品,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那麼就需要為這枚“戒指”再設計一個儲藏盒,增加設計成本。如果作為藝術作品這樣的產品代表了超前的觀念和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探索,而就設計而言显得舍本求末,为了方便的设计却在使用中带來了一些不方便。

說到飲食就不能不談飲食衛生,病從口入一點不假。這件類似戒指的設計體積較小,兩片小刀與戒指的夾角間很容易藏污納垢,而戴在手指上更是和細菌的一次親密接觸,所以清潔很成問題。是不是會有投機的商家為這樣一款方糖切割器設計出配套的清潔工具呢?這倒不失為一則賺錢的良策。這是此設計的硬傷,就如同玩具生產廠商首要考慮的是安全因素一樣,餐具的設計也要把食品衛生放在首位。

一路分析下來,不禁讓我猜測設計者的設計動機何在。這枚戒指稱不得美觀,還有成為兇器的潛質。卻是為了解決喝咖啡時方糖大小的問題。也許可以追根溯源,在廠家生產方糖時製作出不同大小的型號,方便選用。這讓我聯想起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途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再去解決新問題。就如同中西醫的對立一樣,西醫給人看病講的是“對症下藥”你血壓高就吃降壓藥,有炎症就吃消炎藥。然後再吃一堆其他的藥來解決前面吃藥產生的副作用。卻不去解決誘發症狀的原因與條件。再來看看中醫,分明是右手指痛扎針卻要刺在左腳趾上。分明是頭在發燒卻要在指尖放血。西方醫學的進步有時候是在不斷推翻自己,比如以前西醫鑒定死亡的方法是心臟停止跳動,後來發現有的人心臟驟停,但沒多久又活過來了,我們當然不能說他是死而複生。於是鑒定死亡的方法就變成判定大腦是否死亡。造成這種現象我想和中西方解決問題的方式并不無關係。

當然設計比不得醫學來的嚴謹,設計是超前的是允許設計師犯錯的,但設計又是要付諸實踐的,來不得天馬行空。

關於某同學對《捕筷记》設計批評的回應

這位同學在文中提到濫用中國文化的的現象和利用中國文化發了大財就不尊重中國文化,我認為首先應當區分中國文化的形成與西方文化形成的區別,當下美國文化是主流,中國文化算個非主流吧。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區區兩百年歷史,這就註定了他文化的包容性,一小搓中國文化在美國安家落戶,可能就成為了美國文化,比如美國的唐人街這絕對是赤裸裸的美國文化。而作為非主流文化要向主流文化證明自己或者挑戰主流文化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掉隊的,好比08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勇奪金牌榜老大,這其中也不乏中國男足這樣一群二百五。當我們面對如此龐大的文化流感來襲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戴好口罩。

2010年于南京艺术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评判 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