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摘抄1

一、古代的君子一生中所追求的不过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件事则是成就一番有利于社会的功业。只有做到了这两样,才能无愧于天地。曾国藩在这封信中说“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曾国藩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却经常批评迂腐死板的科举制度,认为这种为了功名而读书的做法残害了许多年轻人。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可见,曾国藩继承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增加学问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圣贤。此外,曾国藩还是宋明理学的拥护者,他赞成理学大家朱熹读书要“明天理”的主张。不论是孔孟还是朱熹,他们都反对为了世俗功利而读书的做法,而认为读书应该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曾国藩的观点并没有这样超然物外,他认为读书的好处从大处讲可以为国效力,从小处讲则可以修业谋生。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二、咸丰元年,由于咸丰皇帝登基,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之外增开了恩科。曾家的老六温弟和老九植弟都参加了乡试,但都没有考中,不仅如此,整个湘乡县都没有考中的。植弟因为生病而落下了功课,面对这样的结果他的反应比较平静。而温弟则一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本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没想到却名落孙山,因此满腹牢骚。温弟原本就心气极傲,他曾经在京城住过一段时间,本想考取功名,却无功而返。他回家的时候,觉得无颜面见父母,因此想要到肉店买一个猪肚蒙到头上才敢进门。由此可见,温弟是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曾国藩写这封信就是为了劝导弟弟。他认为温弟发牢骚是毫无理由的,因为曾家家境殷实,不愁吃穿,没有什么烦心事,可以算是“读书人中最顺之境”。因此温弟未能中举实在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用功不够。曾国藩先是列举了几个熟人的事例,说明爱发牢骚的人更容易生活不顺,后来又阐明“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发牢骚会使人心情变差,充满“负能量”,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事情越变越糟。在日常交际中,爱发牢骚的人也通常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牢骚,但牢骚不能太多,在批评别人之前,不如先自我反省一下,也许问题反而更容易解决。

曾国藩身居高位,彼时已在官场沉浮近二十年,还曾经征战沙场四年,对官场和战场上的风险都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希望家中的叔侄兄弟都能远离这是非之地。但家中的弟弟们却并不听话,在权力和利益的吸引之下,都纷纷涉足到官场和军营中来。

六弟温甫先是来到江西加入了军队,后来九弟沅甫也以援助江西为由,在湖南募集军饷,招兵买马。曾国藩虽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但六弟和九弟毕竟还可以在战场上助他一臂之力,因此并没有阻拦。但是四弟澄侯却周旋于省县衙门之间,在士绅中抛头露面。实际上四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只是仗着家中的权势招摇过市罢了。因此,那些表面上对他热情客气的人,有可能背地里却瞧不起他,甚至是在鄙视他。然而四弟只顾表面上的威风,根本没有想到人们在背后对他的看法。对曾国藩来说,就算四弟能在衙门之间跑出什么名堂来,也没有什么益处;而如果办砸了,首先毁坏的就是曾国藩的名声。可以说四弟的这种行为是有害无利的,曾国藩想要阻止他,但又不得不顾忌四弟的脸面,不能直接说破,因此只好说在世道大乱的时候,不能锋芒太露,一定要藏身匿迹,又说自己都已经看破了炎凉的世态,想要早日脱离官场。实际上曾国藩想说的是:你就不要在这里招摇过市了。不得不佩服曾国藩说话的艺术。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接下来,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论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千万不能重蹈覆辙。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曾国藩在教导弟弟时是非常讲究方法的,他从来不摆长兄的架子,也不板着面孔一味地批评,而是温和地循循善诱。他并没有直接地批评弟弟,而是先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样从反面切入,让弟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曾国藩不但不缺乏“恒”字,反而是十分有恒心和毅力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有“恒”,他才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功业。当然,也许他的恒心和毅力正是在不断的反省和检讨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所有人来说,想要实现自己

对于所有人来说,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要有恒心,想要获得成功更需要有恒心。恒就是要坚持,不能虎头蛇尾,偶尔做几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每年、每月、每日坚持做同一件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困难的目标也有实现的一天,因此恒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此外,曾国藩还在信中提出了“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的观点,这与他一向主张的“勤”是相通的。就是说人不能太悠闲,否则会导致懒惰,人越勤快反而会越有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家书~摘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