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奇书《鬼谷子》,很多人读错了

鬼谷子被誉为千古谋圣,《鬼谷子》被誉为千古谋略第一奇书。

自古以来,坊间多流传《鬼谷子》是一本阴谋论的书,被很多国学人士所不齿。然而通读完《鬼谷子》,才能发现其中有道家典型的“入世救人”的慈悲心。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鬼谷子》是阴谋论的书?

1.《鬼谷子》的成书背景和实用性,决定了他的内容

《鬼谷子》成书于战国。战国时期狼烟滚滚,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乱世。在乱世中谋求的生存之道,各个诸侯国的智囊们每天想的都是便是如何巩固实力,防范他国入侵,在乱世中谋求发展。《鬼谷子》为这一时代的智慧结晶,他正是教人如何纵横捭阖,为个人或者利益集团获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鬼谷子》大部分重点内容,都是方法论。然而他讲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普适性的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的原则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被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手段。

“圣人谋之于阴,而成于阳”。古之谋士设定计谋,都是隐藏着的,而“成于阳”,表现出来的是成功的一面。所以方法论总有点“阴”的味道。

2.坊间流传的都是其只言片语的方法论,而不能把握整体思想

现在很多人会讲鬼谷子,但是为了迎合大众,只是选取其中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而讲。比如他的说话之道、沟通技巧,对待领导怎么沟通,对待下级怎么驭下,对待对手怎么谈判等等。

很多人想学《鬼谷子》,因为《鬼谷子》真的太实用了,他讲的是方法论的原则。可以说现在职场、商场等等场合所使用的各类方法,都能在《鬼谷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但是学习的时候,也只注重其中的实用性强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中的道家哲学。

3.历史上利用鬼谷子成功的谋士,大多只学了一半的《鬼谷子》

说到这里很多人要骂我了。别急。

《鬼谷子》整体的思想,就是教人如何揣摩对方心意,如何和对方交流,如何伺机而动达到目的,最后全身而退。行百里者半九十,达到目的只是《鬼谷子》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叫“全身而退”。所以,鬼谷子的思想,非常符合道家精神,就是天下有难,下山匡扶社稷,天下安稳,遁世隐匿做逍遥仙人。

而历史上大部分谋士,都没有做到“全身而退”。杨修被曹操所杀、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死、文种被勾践赐死等等。当然我们现在身处局外分析他们,但是身在局中,“功成身退”岂是说说那么简单的?辅助君主成功之后,名利的诱惑岂是说舍去就舍去的?当年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最后大破吴国,功成之后携西施隐居;而文种却舍不得,最后落得了不善终的下场。

《鬼谷子》告诉我们,全身而退,才是最后的赢家。

为什么说《鬼谷子》不是阴谋论的书?

1.《鬼谷子》全书是一个方法体系,而不是零碎的一招半式

《鬼谷子》全书一共十二篇(丢失两篇),分别是《捭阖》《反应》《内楗》《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捭阖》是《鬼谷子》的总纲,也就是《鬼谷子》最终要达到《捭阖》的目的。那么怎么达到“捭阖”的目的呢?剩下的各章都是围绕《捭阖》章逐一展开,怎么沟通,怎么说话,怎么建立关系,怎么打通关节,怎么制定计谋等等。前后呼应,互相配合,最终达到“捭阖”的目的。

2.恶人用鬼谷子的方法论能祸害千年吗?

不能。

《鬼谷子》虽然是方法论,但是他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详细记录在《鬼谷子》各章思想中。比如“鬼谷子曰: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鬼谷子》教人做的圣人,是“隐匿”。不仅要有“忠信仁义”,更重要的是“隐匿”。“隐匿”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制定计谋让天下大安,制定计谋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要能舍得名利财富。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古代的谋士,要择明主而出谋划策,最重要的,是心要忠于天下苍生社稷。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为什么,因为他认定朱元璋能带来天下大安;吕尚辅佐周文王,为什么?因为他认定周文王带来苍生安定。所以《鬼谷子》要求学习他的人,要心中有丘壑。

怎么学习《鬼谷子》?

1.古文与案例结合

《鬼谷子》是讲方法论的原则的,既然是原则,讲的太抽象了,实用性就看不到;讲的太实用,局限性就太强。告诉你怎么和领导沟通、怎么和同事沟通。那所有的领导都一个样吗?所有的同事都一个样吗?显然不是。所以,学习《鬼谷子》一定是文本和案例两相结合。通过文本知道方法的原则,通过案例知道他应用的场合

2.拒绝知识碎片

现在很多人都说知识碎片化。提倡知识碎片化多了,可能你都忘记了学习的状态和专注。《鬼谷子》是一个体系化的智慧总结,如果只学一招半式,只是图个新鲜;如果不细读原文,拿现代职场的方法去理解鬼谷子,说白了还是“旧瓶装新酒”,你以为学的是《鬼谷子》,其实都是现代一些实用方法的总结,不能体系化给你。

所以,学《鬼谷子》一定要学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谋略奇书《鬼谷子》,很多人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