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来源于高质量陪伴

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独立的过程。

3~4岁 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背书包,收拾一些小玩具;

4~5岁 能很好地吃饭、如厕、刷牙、洗澡;

5~6岁 整理玩具、书本,系鞋带,清洗盘子,整理衣服、床、书包,独立睡觉;

6~9岁 做一些稍复杂的家务:扫地、拖地、整理房间、清厨房、卫生间等;自主阅读,独立完成学业;

9~青春期前  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青春期后  独立价值观的形成。

关于如何培养独立能力,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家长认为,年龄到了,孩子就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完全放手,只提要求,然后坐等孩子独立起来。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潜意识中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也必须要做到。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独立过程是在互动中获得的,需要父母的引导、示范、关注;来自于高质量的陪伴、及时的回应、耐心的等待,是逐渐放手的过程。

很明显,两种观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观念下的孩子,不具备养成独立能力的环境,所以,总是满足不了家长的期待。对比之下,家长越发失望,恶性循环的否定孩子,孩子也越发内疚、自卑,越来越不尽人意。

第二种观念下的孩子,有充分的独立环境,在悄无声息中顺利地完成了独立的过程。

学校教育亦是如此。

“独立”是我们一个学年的关键词之一。在学校,老师为每一位孩子充分提供独立的环境,倡导孩子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独立阅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业时,先做引导、祥示范,细心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然后耐心等待能力的养成。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的独立程度参差不齐,这中间的差异大多来源于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

比如,独立完成作业。和孩子约定回家后主动做作业;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一遍;独立思考,不会的题目自己先想办法解解决;最后再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不磨蹭;自己整理书包等。

持有第一种观念的家长会认为,学习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还不知道如何独立时,就撒手不管,获得一方清闲。当孩子做的不好时,归责于孩子,消极对待。

持有第二种观念的家长会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引导做作业的先后顺序,约定时间和完成质量,最后帮助解决问题,及时给予肯定,适当提出建议,耐心等待孩子养成习惯。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时反思自己还能做哪些改善,积极对待。

班里的小王同学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热爱阅读,喜欢探索,自信自律,学习上一直处于引领的潮头,家长们都称其是“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这令人羡慕的光鲜荣誉背后,饱含了父母超出常人的用心引领和示范。

希望孩子养成独立阅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做读书笔记。这不正是“上所施,下所效”吗。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学习不全是新颖有趣的,即使是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持续学习也会出现懈怠期。父母积极正向的引领能够让孩子平稳的度过倦怠期,甚至增加兴趣。

和孩子一起参与,创造游戏,增加乐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因为有充足的引导、好的榜样示范,充满爱的陪伴,所以才有小王同学在各个方面的优秀表现。

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优秀,我们所羡慕的一切,都是有备而来!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独立,我们所期待的习惯,都来源于高质量的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立,来源于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