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看?那暗夜里一场正在进行的锥心远征!

多年来,在欧洲各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天空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一连出版了近三十部长篇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广为出版发行。法国文学界因此赞美他可与海明威、卡夫卡等文学大家比肩。


凭借着对文字敏感的捕捉能力伊斯玛伊尔 · 卡达莱于2005年6月荣获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位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也由此成功迈入了夺魁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选手。


卡达莱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是他所著的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换句话说这也是作者所著的全部长篇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因为这本书被法国《世界报》列入“20世纪*好的100本书”,用29种语言出版了71次。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慨叹作者行文的种种细腻。所以,它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产生了使阿尔巴尼亚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史诗级的制作并产生了不一样的传播意义。


《亡军的将领》是一部讲述关于文明与战争的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位意大利将军,战后孤身一人前往曾经的敌国阿尔巴尼亚搜寻阵亡将士的遗骨,并把遗骨准确无误地带回祖国与亲人身边,以此慰藉逝去的亡灵,并给失去亲人的生者带回一份想念的故事。这是一项人道主义任务,但是这不是一次容易的旅途,这样的旅途艰难跋涉,是在死亡暗夜里一场锥心的远征。



根据历史大事纪年表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法西斯于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而此时的卡达莱年仅三岁还正处于一个婴儿阶段。幸运的是他没有亲身参加那场悲惨的战争,没有目睹枪林弹雨的悲壮,没有目睹那些英雄人物的离开。但我想,他能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描写这样的故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由于年龄的关系注定卡达莱不可能采取经验倒述的写法来描写民族解放战争。他不得不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汲取自己的“营养”,像画家选取合适的下笔角度、摄影家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那样,精心整理分析出自己的撰写角度。


所以,他独出心裁的抓住了一名意大利将军赴阿尔巴尼亚搜寻意大利阵亡官兵遗骨这条主要情节线,将他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甚至说从小在他记忆里留存下来的种种故事,像能工巧匠一样巧妙地编织在整个故事线里;我们没有看到那些让人悲痛的“刀光剑影”,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后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一位神父的陪同下,到异国的土地上寻找阵亡者的遗骨,听起来就是一件乏味无趣的事情。但卡达莱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名族气节。围绕着寻找遗骨这件事,作者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等写作技巧从不同层面、多种方位、上下贯通的全面地描绘出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画面。


战争是可怕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惧怕战争。但是战争过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家的发展之路,前行路上的种种问题以及未来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几十年前我们落后挨打,如今我们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是我们国家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战争的经历者还是国家都在力尽所能的接我们的英雄回家,因为我们清晰的知道没有他们当初的无私奉献哪来今日我们的美好生活。


书中的字字句句无时无刻不在映衬着不同的人物对战争的反思。看了他笔下的故事,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多年来我们每次在新闻上看到祖国派专机接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画面,难以忘却心中的那份慷慨激昂的状态。(从2014年到2020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七年移交共716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书中既有对足智多谋的祖国儿女的赞颂,也有对faxisi种种罪行的控诉、有对他们卑劣道德、龌龊心灵及其内部肮脏复杂关系的揭露与嘲讽。在作者笔下,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古老传统,解放后社会的变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人民群众宽厚善良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胸襟,都恰到好处的展示在全世界各国读者面前,博得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誉。


这部小说从根本上扫除了人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们不由得想要阅读,不由得想要去接近那段历。不同时间段的整理综合加深了这部作品的写实感,让事件真相和历史再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道德价值升华。



战争中的幸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参与者、受害者,以及战争的失语者与战后的清理者,都不说话。只有阵亡者借坟墓里亡灵之口,给予我们最后的箴言:战争无法分开悲哀和笑话,也很难把英勇和悲痛分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看?那暗夜里一场正在进行的锥心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