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技能的巨大误区——先打基础

上一篇文章提到,反馈是我们养成习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反馈,那么这件事很大概率是不被大脑认可的,不被大脑认可,就会消耗很多意志力,过于消耗意志力的事情,通常就会放弃。

我们在学新东西的时候,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就是要“先打基础”。

学英语,我们要先记单词;

学钢琴,我们要先学乐理、识乐谱;

学编程,我们要学各种语法和语言。

先打基础不是不好,只是有一个问题。只是打基础的话,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打基础,而没有收获带来的体验感,很快就会把我们的兴趣和热情耗尽,所以三分钟热度是有原因的,因为开始那一段热度很快耗尽了,没有新的动力补进来,放弃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先打基础”这个根深蒂固的误区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现没有,我们在大学毕业以前,接近20年时间几乎所有学的东西都是在“打基础”。比如我们的三大主科:语文、数学和英语,都可以说是大规模教育失败的经典案例。英语不说了,学了十多年,大多数人听说读写一样都不会。语文,你让一个非文字工作者写一篇文章,他能把自己憋死,语文课本上讲各种修辞、语法、结构,我们学了十多年,但是能把文章句子理顺的人,都只占一小部分。

数学也一样,同样学了十多年,大多数人能用上的也就加减乘除,还得是10以内的,你要问567x765等于多少,大脑直接就死机了。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是概率和统计,因为我们经常会做选择,而做选择的本质其实是在“赌概率”。了解概率原理,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机制有着巨大的好处,本来也不难,每个人都能学会。但是呢,真正能学好并把概率思维用上的人,极少极少。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让教育显得失败,还让很多中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更关键的是,让大家养成了学东西就要“从最开始、最基础学起”的坏习惯。

前面说了,先打基础并没有错,打好基础可以让自己的基本功更稳固,但是为了打基本功导致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就得不偿失了。因为一旦放弃,基础学得再好也没用。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管是学什么,一上来就要想着“用”上。

学英语,不要只是记单词,找一个人或是加入一个英语学习社群(最好是有外国人的社群),每天跟人用英语交流,把每次新学的东西用上。

学钢琴,刚开始就要用,最好十分钟之内就能用,先弹出来几首曲子再说,保持一个持续的兴趣,同时慢慢学乐理。

学编程,刚开始就要用,网上下载一些套件,修修改改拼拼合合,就能做出一些东西,能做东西就先做出来再说。

只打基础会让人感觉:我怎么这么蠢,学这么久什么都还不会,肯定学不会了。而一上来就以“用”为导向会让人感觉:哎哟,我真的是个天才,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这就是反馈,就是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为你注入新的动力,让你可以度过开始的一段低迷期,持续的做下去。

总结一下

1.反馈对我们学新东西很重要;

2.只打基础很长时间没有正向反馈,所以容易放弃;

3.一来就“用”更容易得到成就感,从而持续做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新技能的巨大误区——先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