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二丨卡尔·威特的教育

第二章 后天教育·天赋与环境
孩子的天赋与后天教育
“卡尔·威特牧师,您说孩子的才能在于后天培养,否定天赋。现在这种情形您该如何面对呢?您的儿子天赋明显不足,您有把握能让他成为优秀的人吗?”每当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有把握,我一定能使卡尔成为优秀的人才。”

经历了期望与担忧交织的等待后,我们的儿子终于出生了。这对于已经52岁的我来说,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欢悦。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卡尔·威特,以此来表达我的喜悦与感激。用我本人的名字,表明了我一定要将他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决心。

然而,上帝似乎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们的儿子卡尔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婴儿,他显得有些痴呆,并没有我和妻子当初想象的那样聪明。

面对这样一个婴儿,我的压力非常大,我满心忧虑地问自己:“他能够成才吗?”?

对于妻子来说,这起初的事实更是她不愿接受的,她简直无法相信,在失去一个孩子之后,命运给她的仍然是一个让她失望的孩子。在儿子出生的头几天里,我和妻子都陷入莫大的忧伤与失落当中。但是这种失落忧伤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们一直坚信教育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从悲伤中走出来之后,我和妻子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上。

知道小卡尔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婴儿之后,一些关心我们的人便纷纷劝告我,有的人劝我不必太伤心,也有的人借此对我的教育观点提出反对意见。

有人说:“卡尔·威特牧师,您说孩子的才能在于后天培养,否定天赋。现在这种情形您该如何面对呢?您的儿子天赋明显不足,您有把握能让他成为优秀的人吗?”

每当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回答“我有把握,我一定能使卡尔成为优秀的人才。”

对卡尔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把握。但作为一个父亲,我有决心将我的教育观念,以及我的爱心完全运用到卡尔身上。我深信我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小时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杰出人才,有的人则成了平庸的人甚至是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在儿子出生之前,我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别人宣讲这一理念。当然爱尔维修的言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对这一点我有充分的认识,我决不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的禀赋有所不同,有人攻击我不承认孩子天赋异禀,这是对我的误解。

何谓天才?在教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我举出两个例子就能使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一目了然。

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一个比喻:这里有两只狗,它们由同一个母亲所生,并在同一个地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它们天性的不同。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特洛齐的一个寓言:

有两匹长得很像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婪,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毫无价值的驮马。与之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最后竟成了日行千里的良马。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天赋的大小决定了人的命运,环境只是处在次要的地位。后者则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天赋无关紧要。

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很多人更倾向于卢梭派的学说,支持裴斯特洛齐派学说的人则少得多。爱尔维修无疑是裴斯特洛齐派的先驱。我虽然比较倾向于这一派,但并不是完全站在这一边的,我还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天赋多一些,有的孩子少一些。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一百的孩子,那么天生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十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是在五十。

如果所有孩子接受的教育都一样,那么他们的命运的确应该取决于其禀赋的多少。如今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大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八十的,可能只发挥出了四十;禀赋为六十的,可能只发挥出了三十。

所以,如果我们能擅长教育,让孩子禀赋能发挥八到九成,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八十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八十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不过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品质禀赋的孩子并不是很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在五十左右。何况如果我们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进行生育,孩子的禀赋不会差到哪里,甚至还有很大的可能开发出后天禀赋的孩子。

不要过度逼迫
任何的强迫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

依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品质禀赋的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将会不可估量。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总是只注重孩子的天赋,而忽视了对他的全面培养,对他们过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终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半途而废的天才不在少数。

卡尔出生之后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师来到了我家。当他发现小卡尔并不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之后,他有些担心。

“威特先生,您知道,我一直相信并支持您的教育观点和说法。可现在,我真为您担心。”他说。

“你担心的是什么呢?格拉彼茨牧师。”虽然,我已经猜到了他的担心,但我仍然想让他自己说出来。

“请原谅,我知道这样说会让你觉得难受,但在事实面前,我不能装作什么也没看出来。”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哦,格拉彼茨牧师,请您直言吧。”

“我看出来了,小卡尔好像并不那么聪明。这令人非常遗憾,但我想,我们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是的,小卡尔的确不太聪明,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我回答。

“当然,先天不算太聪明,但并不代表他永远也不会聪明。只是,这样一来,您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格拉彼茨牧师鼓励说。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对他看法的赞同。

“我不妨给你出一个主意,”格拉彼茨牧师继续说道,“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现在只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对他的后天培养教育上。我的意思是从现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的儿子都要准备作出某种很大牺牲。”

“牺牲?”我不解地看着他,等待他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那么你就应该用后天的教育来改变他。让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严格的训练,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这样虽然会让他无法享受一般孩子拥有的那种美好童年,但对他的将来一定会有好处。至于您和您的妻子,更应该为此作出牺牲,比如牺牲小家庭夫妻的温情等等。”格拉彼茨牧师认真地说。

“天哪!格拉彼茨牧师,你怎么会这样想?”听完格拉彼茨牧师的话后,我立即反驳了他,这种牺牲有什么意义?难道还有什么比幸福的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事吗?”

“难道孩子的前程不重要吗?”格拉彼茨牧师问道。

“的确孩子的前途很重要,可你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它只会使孩子既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会学到他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因为任何的强迫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我肯定地说。

许多成名的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强迫,结果留下终生的创伤。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而特·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逼迫他,不允许他有假日,也不给他丝毫的自由,让他天天刻苦学习,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教,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结果穆勒在青年时期就精神抑郁,终生都带有心理障碍。他曾在自己的自传里,痛心疾首疾首地回忆了受父母压制的情景。

比如他们开始讨论时,父亲往往采用轻松愉快的口吻,一旦出现错误,他的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冯·路德维希也是一个著名而悲惨的例子。卡尔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因为他父亲过度地催逼,以及过于强烈地让他成名的心理,导致了他的半途而废。他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卡尔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字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他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完全失去了兴趣,随后转入法律学院,很快他对法律也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的是办事员工作,因为那样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这两个事实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不要说禀赋一般的孩子,即便拥有高品质禀赋的孩子也会被扼杀掉。

“幼儿是成人之母”

人如同瓷器,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雏形。

格拉彼茨牧师劝我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对孩子的发展放任自流,甚至放弃做任何事情的努力。

我认为培养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智慧,后者很重要。对于我这个不幸的父亲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天赋并不高甚至还低于正常人的孩子。

我妻子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天主教女人曾这样劝我:“威特,既然小卡尔天生不那么聪明,你就不用为此而烦心了,让他自然发展吧。千万不要因为曾在别人面前夸口而有顾虑。其实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幸福就足够了。”

我知道也感激她的好意,在那种情况下,她能够如此理解并给我以同情和安慰。然而,对于小卡尔的教育,我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悲观。尽管小卡尔的智力不那么令人满意,对他的将来,我始终充满信心。

因为我相信婴幼儿时期的教育足以弥补那些所谓的天赋不足,我坚信合理的教育能够改变一切。

我曾对朋友说过,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他们能受到更加高明的教育,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他们会成为更加完美的伟人和天才。

一个人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华时期所受的教育。所以说国民的道德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子女的教育如何。在世界各地,人们崇尚不同的伦理,信奉不同的主张。但是,不管是东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论,还是希腊人的知识主义、艺术主义、自由主义,罗马人的保守主义、黩武主义,犹太人的宗教主义、热情主义,这些都与他们在幼年时期所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的

柏拉图曾在他的《理想国》中对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有过全面的描绘。在他所勾勒的那个理想囯中,“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是一个明智的见解。因为人如同瓷器,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雏形。威廉就曾教导我们:“幼儿是成人之母”。的确,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越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我们想,只要能够尽早地教育小卡尔,我看他一定能够战胜所有的困难,并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

我的教育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能能完全开发,这就是我与人们有冲突的地方了。我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于儿童的智力形成的那一刻开始。而时下流行的主导思想是:儿童的教育应当从七八岁开始。人们对这种论调深信不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让许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惧的观念: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

对此,我常常感到伤心而又软弱无力。由于它们的盛行,我的教育理论,在世人的眼里简直是荒唐至极,更谈不上期望父母们会运用我的理论将一个“凡夫俗子”训练成“天才”了。

即便小卡尔经过教育后当时就已表现出许多优于一般儿童的方面,但很多人仍然觉得,他的才能是天生的,而非教育的结果。对此,我实在是无可奈何。

卡尔出生时是怎样一个婴儿,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些。现在我还想向诸位描述一下他出生时的某些细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我的这个儿子是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才。

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任何人看见了我的小卡尔,都不会说他是个天才,反而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他是个白痴。

儿子出生时的情形让我伤心极了,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我的儿子。卡尔比预期的时间早了一个月出生,他还未得到母亲子宫足够的孕育便突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时,这个小倒霉蛋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而死。在医生的抢救下,小卡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在他表现出能够存活的迹象之后仍然四肢抽搐,呼吸困难。

当时,医生说了一句令人难受但又很真实的话:“即使这个孩子能够存活下来,也是先天明显不足,他的大脑看起来发育不健全。虽然他今天活了下来,恐怕将来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比今天更加可怕。”

事实上,正如医生所说的一样,那段日子我和妻子并没有看到卡尔有美好未来的丝豪迹象。他不但没有显示出什么天赋,相反却表现得十分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一点地喂他。

面对儿子的这种事形,我既然伤心又着急,但我没有因此想过放弃。为了儿子在成长中不至于落在同龄人后面,我决定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我想,既然这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太好,那么就一定要尽力使孩子的禀赋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一点,对儿子的教育必须从儿子智力形成时就开始。

那么,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这要从儿童的潜在的能力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并看不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比如,️一棵橡树,如果在理想状态下生长,可以长成三十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三十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水平一百能力的人,那么我们的就说这个儿童具备水平一百的潜力。

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

然而,要达到理想状态,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即使橡树具备长成三十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三十米高还是很困难,一般只能是十二米或者是十五米左右。如果环境不好,只能长到六到九米。如果给它施肥,松土浇水,就可以长到十八米或者二十一米,甚至是二十四米或二十七米。同理,即使是生来具备水平一百能力的儿童,如果放任自流,充其量他也只能变为具备水平二十或三十的成人。也就是说,他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如果教育得好,则可能达到水平六十或者七十,甚至是八十或者九十。也就是说他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九成。

理想的教育是让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他们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从生下来起到三岁之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孩子的潜在能力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的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听到这,教育家们可能马上就会站出来反对了,因为他们认为,过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有害的。

虽然很多人反对我尽早开始教育孩子的观点,我还是这样去做了。

或许有人会问:“卡尔先生,您真的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培养他了吗?您难道真的对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信心吗?”

对于这类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我的儿子卡尔,从一出生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了。而且,我从来没有对他失去过信心。”

记得儿子卡尔刚出生的那几天,我们全家都陷入一种苦恼和忧伤当中。而且就连一直支持我的妻子也开始动摇并怀疑我了。

有一次,妻子悄悄地对我说:“告诉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安排?为什么他偏偏要给我们一个智力不高的儿子?他这样公正吗?”

我说:“亲爱的,请相信我,上帝永远是公正的。记得我说过的话吗?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我要尽可能通过我的教育开发他的潜能。”

妻子说:“我知道,可是对我们的小卡尔,你能够改变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吗?”

我说:“对这个不幸的事实,我的确无力改变,但我能将他现有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尽管卡尔现在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但总有一天他会超过其他的孩子。因为即使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更好的优势,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最终也不可能成才。我们的小卡尔虽然现在起点低,但如果我们的教育合理,让他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他最终会超过其他的孩子,超过所有人,成为德国最优秀的人才。”

对我的妻子,对其他所有关心小卡尔的人,我的观念是一样的,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我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呢?因为我得知后天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三岁之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是完全不同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者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三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三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年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在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到三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元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三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元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三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灌输”些什么呢?我想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基本的人生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生活更长,事情繁杂,责任也更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职责。

未完待续第三章

早期开发·把握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篇二丨卡尔·威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