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效写作的技巧和条件
写作项目可能会让人很疲惫,尤其是在没有每天写的情况下。它就好像是等着扑上来的捕猎者——谁会想要捕猎者扑上来呢?一旦放下笔,我们就会找无数看似合理的理由不写作。但是,逃避只会让事情更糟。我们需要找到妥善、稳定的写作节奏。
本章会介绍三种“驯化”写作计划的关键技巧。然后介绍确保用于写作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的方法。能帮助你维持一贯的、有成效的写作。
1.提高写作能力的三种技巧
每当我在写作时感到失落焦虑、不堪重负的时候,这三种技巧就会把我带回正轨。我将它们称为“驯服技巧”,因为它们使你将写作过程组织、贯通起来,同时减轻焦虑感。它们能降低写作门槛,向你展示勤动笔、爱动笔是完全可能的。它们对你最需要的东西——在较小的压力下勤动笔——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驯服技巧有三条,分别为:
建立项目盒子
使用通风文档
每天至少动笔15分钟
项目盒子是一种组织技巧,能够避免写作过程沦为一团无定形的乌云。项目盒子是一套有组织的文档,将整个写作项目分解成若干小块,从而整理和容纳关键要素。
也可以为项目专门创建一个系统用户,把文件存到里面、制作一个电子“项目盒子”。或者为写作项目专门配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将项目资料有条理、方便地集合起来,随时可以打开和关闭,与其他任务明确区分开。
我的写作文档一般包括:大纲(各种概述)、问题(我在写作中想要解决的问题)、后续任务、参考文献、章节笔记(各章节的想法和大纲)、送审计划、待加内容,还有极其重要的通风文档(详见后文)。你可以自行定制,只要能够把项目的所有相关要素整理、包含进来。
学术项目是会扩展和转变的。面对着不断变化,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互相矛盾的种种可能性,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混乱的各类电子文档会让我们头晕目眩,不明所以,自以为有了进展,其实不过白忙一场。包含大纲和问题的文件箱子让我能够形成一种写作结构,聚焦在不断变化的项目上。
在项目盒子的帮助下,原本一片混浊的智识活动变得井井有条,每次我打开盖子,各个部分都耐心地等着我继续推进。
这意味着,我的办公桌旁放着一个老式的箱子,里面装着有打印标签的文件,等待着我去打开。我是这样写这本书的,之前的书也一样。我没有堆成山的书籍和论文,笔记本电脑上也没有一大堆不知何意的文件名。被放弃的大纲、半途而废的初稿呼唤着我的关注,刺激着我的神经。我会在笔记本电脑上写作,把写好的文件存在里面,但项目整理还是用一个实体的箱子。这对我很管用。
但是,哪怕文件规规矩矩地放好了,我的项目还是会使我感到苦涩与无意义。我开始回避它,质疑它,于是不愿意把精力投人进去。这时就该神奇的通风文档出场了。这是我的一块私密领域,我在试图写作时所想到、感受到的一切敌意、怨恨、负面的东西都扔到了里面。斯滕伯格所言不虚,通风文档确实改变了我的写作生涯。
如果我已经用项目盒子来整理写作过程,而且每天至少打开项目盒子15分钟(详见后文),但我还是抗拒写作,这个时候,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出来了。写作困难不是出于组织和时间的问题,我每天只写15分钟。问题在别的地方。如果我无视这个问题,它只会越来越突出,或者换一种方式出现。
通风文档的好处是,它将我对写作的抗拒敞开来,然后让这种抗拒成为写作的一部分。我不再试图掩盖、无视或克服写作中的问题,而是利用通风文档直面它。在每天15分钟的写作时间里,我会探究自己究竟为什么不愿动笔。
我会描述这个项目是如何的无聊、荒谬、无意义——这可能是我的感受,或许我的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在15分钟自由酣畅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我就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了。我“干完活了”,用不着想它了。我明天还会打开项目盒子,也许那时的感受会好一些。
到了明天,我几乎总是感觉好一些。显然,允许自己表达对项目(或者我自己,我的人生)的敌意为我打开了前进的可能。无论如何,它都让项目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了,而是更驯服,更亲切了。通风文档是我提供给你的最关键、最有用的一条建议。不论你如何怀疑它的效果,在使用时如何感到不自在或者过于自我放纵,请一定要试一试。它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写作工具。
通风文档让我能够安全地面对无数种不断变化、根源大多在自己身上的写作困扰。只要把所有不想动笔的理由写下来,我就能够把这些理由放到一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心理治疗、与朋友谈话、向同事寻求建议等——来解决它们。通风文档为写作中的各种阻碍提供了一片空间,支持着我的写作。
在通风文档里,没有人会指责你,你可以尽情把学术写作中司空见惯的疑虑和恐惧表达出来。你以后不一定要重读通风文档,要是你愿意的话,擦掉或者撕掉也没问题。
但是,如果选择了重读,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项目、能力和处境的。这些与写作相关的信念值得你去关注,我们会在第三章进行详细的解释。通风文档能够把你对写作的抗拒整合到写作过程中,让你发现和回应可能阻碍着你的种种写作谜团。
好了,项目盒子负责整理,通风文档负责排毒。但是,每天动笔15分钟又是怎么回事?每天只写这么短的时间,真的能把研究
项目完成吗?
是的,没有问题——只要你真的能做到。我第一次听说这种方法是在维珍尼亚·瓦里安的短文《学习去写作》。在她刚进入学术圈时,她每次最多能强迫自己写15分钟,然后就会被焦虑压倒。她让男朋友帮她掐时间。15分钟一到,她就会抓狂。但是,当她逐渐能够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焦虑就慢慢减少了。最终,她学会了如何连续进行学术研究。她后来成了一名成功的心理语言学家和作家。
写作效率方面的研究证实了她的经验。博斯(《作为写作者的教授》)等人表明,与每次写很长时间,但是每次的间隔较长相比,每天拿出一小段时间写作在创造性、产出效率方面是占优的。换言之,从长远来看,我们上大学的“明天交作业,今晚开夜车”是不灵的。我们并不需要用整段时间进行写作。最好的办法是少量多次,有感觉了就写。
每天只写15分钟,许多常见心理障碍就会迎刃而解。如有必要,你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写点通风文档,把种种问题都宣泄出来。我建议每周安排6次写作时间,而不是7次。这意味着,哪怕有一天没写,你也不需要背上负罪感。勤动笔、压力小、成果多,这才是要紧事。
当然了,一旦写顺手了,你就会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到写作中。在下一个部分,我会介绍多种确保写作时间的方法。但是,“坚持每天动笔15分钟”能够让你高效、坦荡、平静、有章法地推进项目,哪怕这个学期的课表都排满了,或者琐事缠身,或者在抗拒和敌意下感到浑身僵硬。
上述技巧,尤其是项目盒子,能够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和从写作抽身)。你用不着总是感觉自己“该动动笔了”。若是没有这些技巧,我们很难暂时把写作项目放下,由此而来的持续焦虑会把写作热情一点点抽干、磨灭。
三种工具介绍完了。你可以用它们来控制、整理、连贯学术写作过程。掌握了它们——项目盒子+通风文档+每天动笔15分钟——就能够高效产出吗?是,也不全是。大多数节食建议无非是“少吃多运动”的某个版本,大多数写作建议也是一样,无非是“多写少害怕”的某个版本。
当你害怕、厌恶、逃避写作的时候,这些技巧就能把你拉回正轨。于是,你手头的项目不会那么像丛林中潜伏的野兽,而是如同每天都要遛一遛的小狗狗。运用这些技巧不难,效果也得到了验证:能够帮你“多写少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