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信证券的那些日子(一)

30年前我进入了证券行业,其中有4年时间在中信证券,那是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几年,也是市场监管相对比较薄弱的几年,有人说那时候是先玩游戏,再定规则。其间发生了许多的事件和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如刘鸿儒三大救市政策,国债期货风波,万国和申银合并,一天百分之一百多涨幅的股票,以及那个年代的上海的有趣事情等等,现在我就把这段真实的历史写下来,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

1.去上海

1993年,当时我在中信银行(当时叫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分行证券部工作,证券部的负责人叫张佑君,现任中信集团的总经理助理兼中信证券的董事长,他比我大几岁 ,当时还是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有一天他对我说,行里打算在上海设立营业部,考虑让我过去筹备,问我是否愿意。因为上海是我的出生地,我一直喜欢那里,所以不用多想我就一口答应了。

2.海军司令部

出了虹桥机场,直接打车到了位于虹口区海军司令部的海虹宾馆。在这里我将要参加为期两周的上交所交易员培训班,课程主要由上交所负责,记得听过上交所副总刘波、吴雅伦,还有海通证券的汤仁荣等老师的课。

两周时间很快过去,顺利拿到交易员资格证(我拿证的目的就是方便出入上交所,并不是去做交易员,没证的话保安不让进),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结识了许多券商同行。最让我高兴的是海军司令部离我奶奶家很近,可以经常去看望她。

3.新亚大酒店

位于四川北路天潼路的新亚大酒店,解放前叫黄金荣大酒店,结束上交所培训后我就搬到这里,搬到这里是因为离外滩的人民银行和黄浦路15号的上交所都不远,方便工作。当时各地券商云集上海,大多住在上交所附近的新亚大酒店、上海大厦、海鸥饭点、黄埔饭店等地方,我在新亚住了大概近半年了样子。

每天工作很杂,先是到当时外滩的人民银行金管处申请金融业务许可证(当时设立业务部1000万,营业部500万)、验资,到上交所申请席位。接下来就是开户,找营业场地,工商登记,人员招聘、培训,装修施工,开通行情等。我们营业部是上海最早开通电话委托的,但当时电话线路紧张,动用了一些关系总算拿到了40条线。

那段日子每天忙碌而充实,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新亚大酒店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开设有广式早茶,这在当时的上海是不多见的,关键是味道还不错。

4.黄埔路15号

黄埔路15号位于外白渡桥东侧,现在叫中国证券博物馆,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一八四六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由英国人礼查RICHADS创建,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被誉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 后来改名叫浦江饭店,上交所搬到浦东杨高南路前就在这里办公。

我喜欢那一带的建筑,特别有历史感,记得当时外白渡桥边有一个卖茶叶蛋的老太太,每次经过我都会买两个茶叶蛋和一串香干。

我们先后在上交所开通了九个交易席位 ,一个席位60万,年费8万,当时就想上交所说是非盈利机构,但感觉还是挺赚钱的。

当时上交所和各营业部之间的交易行情是通过双向卫星来传输的 ,其中有一个设备部件叫高频头,当时缺货 ,要想尽快安装免不了要做一些公关。说起双向卫星传输交易行情,它的缺点之一的保密性差,容易被破解。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开发了一套全上海最早的龙虎榜,免费给我们营业部安装了一套 ,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即时的资金在个股上的进出情况,如果设定好相应的大资金账户,再同时找出与之有关的关联营业部,就很容易计算出个股中主力的持仓情况和交易成本,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5.红马甲

红马甲又叫交易员或出市代表。由于当时交易手段的相对落后,需要通过电话来报单 ,就是证券营部有一个报单员,把客户的委托通过电话通知上交所交易大厅里的红马甲,然后输入交易所的电脑,由于当时是T+0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些漏洞。

一是有些大户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腐蚀红马甲,给他们配手机(当时一部手机要几万块)和BB机,在账户上没钱或余额不足的情况下绕过营业部直接给红马甲下单,玩空手套白狼(上海话叫空麻袋背米)。二是有些大胆的红马甲自己炒股,看某些股票在极速拉升就直接大笔买入,涨了就抛掉获利,但一旦买入后出现快速下跌,收市前无法平仓,他们的行为就很容易暴露,因为账户里余额不足会出现透支,营业部收市后打交易清单时会发现。

所以当时的红马甲既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也是个有风险的职业,关键取决你是否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否抵抗的住金钱的诱惑。记得当时有不少红马甲出事了,其中就有我认识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中信证券的那些日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