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锦囊,助你成为职场明白人

      最近,一个刚工作的小朋友和我聊天,说自己想跳槽,让我帮他看看哪一个工作更适合他。表面上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但是深究下来,原来是他觉得公司不公平,自己努力做到了top sales,是新进公司员工表现最优秀的一个,但是部门领导却不很不待见他,对他各种挑刺,并且对他的成绩视而不见,年底的打分也得分很低。所以他很郁闷,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所以他想到了跳槽。 

    从校园进入职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个时候,不再像学校那样,我们有一些标准的答案可以供参考,也没有老师告诉我们该怎么办。甚至很多时候,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分析。就像小朋友一样,面对脾气性格不合的领导,想到的办法就是立马跳槽。但是跳槽真的是他面临的问题吗?尚且不说他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上司他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当我们大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原因或者应对措施。但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杜威说过:“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如果我们在没有结清清楚问题之前就急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就会南辕北辙,哪怕你的方法再正确,也只会越走越远。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界定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呢?《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中就将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界定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不再沉溺在问题的海洋中,而是头脑清晰,成为职场明白人。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王世民 著  中国工信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锦囊一:快速抓住重点,明确问题构成要素

         我们平时在工作、生活或者学习中,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任务,你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手忙脚乱,丢三落四,还是井井有条,应对自如呢?

         比如作为职场小白的你,某一天突然接到领导任务,要让你负责安排一次重要的会议,你内心十分激动,觉得终于可以好好表现一番了。此时,你需要快速的给到领导一个反馈,你会怎么说呢?是不是会这样想:“哇,太好了,终于有机会独立负责一次会议了,看来领导看到了我最近的努力。”然后脱口而出:“好的,领导,保证完成任务。”当然,你可能会想到问领导一些会议需要注意的点,但是感觉又非常的杂乱,不知道如何问起。时间、地点这些是一点必要的,参加人员也是需要了解的,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你生怕遗漏了什么。那么怎么样会更好的梳理一下面对的问题呢?

      那么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就确认清楚这类任务式问题的所有要素?非常简单,采用“5W2H”的框架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即可。

      5W2H分析法,又称“七何”分析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它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选自《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p43页

      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应对领导的任务,用“5w2h”的方式来确认任务,给领导留下职业的印象。

why: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what: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when:会议召开的时间,什么持续多久,什么时候结束?

where:会议召开的地点有什么要求?

who:参加会议人数,人员都有谁?

how:会议的形式如何?

how much:会议又多少预算?

       这样一来,你的基本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然后就可以从容的开展下一步工作了。

锦囊二:深入问题根源,探究问题本质

      有的问题非常清晰明确,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并不会像数学题一样摆在你的面前,我们有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当我们只就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结果就会被这些偏差迷惑,从而偏离问题的真正解决之道。想要探究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就需要一些方法。

    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自问,探究其 根本原因。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又是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以达到你所在的层次能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止。

     5Why分析发的关键: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养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选自《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p46页 

      比如最近一个优秀的员工经常请假,问他原因,表面上说是身体不适。那如果按照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应该给出的建议是那就去医院看看,然后注意健康。但是当我们用5why去追问的时候可能会继续问下去:

“为什么身体经常不适呢?”

“因为经常熬夜”

“为什么经常熬夜?”

“因为回家后还要做一些兼职到深夜。”

“为什么要晚上做兼职?”

“因为想多赚点钱。”

“为什么想多赚点外快?”

“因为父亲生病了,需要一大把医疗费用。”

     至此,通过5问,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请假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这样的原因,那可能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角度上,你会有所不同,不会简单的批评罚款,而去寻求方法帮助这个员工。

       在使用5问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问题描述一定要客观,是事实而不是推论;进行的回答不能是借口,比如“为什么没有修理机器”,“因为最近订单太多了,没有时间”之类的;回答要避免牵涉到人的心理,比如“因为修理人员心情不好”或者推卸责任“因为领导太小气了,不给加班费”之类的。也不能洋洋洒洒,没有终点,始终要围绕着问题展开,而不是无限问下去。

锦囊三:找到前提和边界,发现问题背后的假设

      如果说第一个锦囊是梳理问题,让问题结构化;第二个锦囊是去除干扰,深入问题本质;那么第三个锦囊就是挖掘问题,让问题背后的假设呈现出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 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他是当今全球的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可以说是当时企业竞争战略设计的不二选择。但是,该理论在中国的企业实践应用时却缺陷多多,几乎没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是什么出问题了呢?是波特的能力不够,还是五力竞争模型压根就没用?其实都不是,问题还是任何的理论和工具都有其使用的前提和假设。在不同的背景下使用时,我们需要对理论或工具进行必要的裁剪,有些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创造。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期的背景提出来的,而且提炼是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时,随着时代和应用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选自《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p56页 

       当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往往都有提问题人背后的假设和前提。如果对这个假设和前提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你的解决方案可能就不一定能符合对方的要求了。比如说,“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个问题,如果你来自哈尔滨,那你的答案肯定是“北方人”。如果你来自广东,那么你的答案可能是“南方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来自安徽呢?可能有的人会说自己是北方人,有的人的会说自己是南方人。那其实就要看对方把什么违中国南北方的划分基准了,把秦岭淮河为划分标准的,那么安徽就是南方人;以长江为划分标准的,那么就是北方人。所以这问题其实包含两个假设和前提,第一,是在中国境内;第二,中国南北方的划分基准。

      同理可得,当你的领导对你说,小张,我看某某网店的营销活动搞得不错,你也学习一下,搞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清楚的去搞清楚对方成功的前因后果,比如,对方的资金投入和你公司的投入是否一致;对方的营销团队的人数和你公司人数是否对等;对方的市场目标客户和你公司的目标客户是否一致等等。当你把这些条件都弄明白了,那么你出来的营销方案的效果应该会更加适用当下的情况,而不是费了半天的力,最后还搞砸了。

       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先搞清楚问题,如果对问题还没有深入思考,那么哪怕后面的方法再正确,也会事倍功半。 阿可夫曾经说过:“我们失败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尝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要想在职场中做一个明白人,那就先从弄明白问题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个问题锦囊,助你成为职场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