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贞为祖国的妇产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为中国妇产医学开辟一条大路,还体现在她在这个过程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上。
她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让每一位和她共事的同事都印象深刻,也为他们树立起榜样。
对待病人谨慎与爱心
“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著名妇科肿瘤专家张惜阴教授回忆说道。谈起王淑贞,她的学生,同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作为医生的职业操守,为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学生、助理无声的示范。
她在医院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待学生是非常严格的。王淑贞查房的时候,对待病人轻言细语,她说:“病人本身就有些畏惧医生,医生如果对病人讲话声音大,更会吓到病人。”当遇到有医生不小心用器械让病人不舒服,她说:“治好病人是我们的责任,而不能伤害我们的病人。弄痛病人要道歉。”她告诉学生,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一定要做好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要仔细,第二个是态度要好,用爱字守好自己的本职。
守好基本功,重视一手资料
不断为产妇解决问题,为妇女健康着想的王淑贞,几十年如一日的将最基本的对待病人的标准做到位。作为医学泰斗,她对基本功的看重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对待每一位新病人,王淑贞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对于她来说,查房和病例讨论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很和蔼、谨慎。王淑贞告诉学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做过的手术不在于多少,不在于有多高难。一个医生最重的是每一次手术都要有所收获和进步。她对手术刀口的长度要求严格无比,为的就是不将病人置于风险之中。她不建议乱用抗菌素,而是着重强调消毒和隔离。
王淑贞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中积累出来的。
她认为,在缺医少药的中国,妇产科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够切实的解决人民的疾苦。正是这样的态度与信念,让王淑贞始终坚守着一线医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用科学的武器开辟大道
王淑贞认为,妇产科学不是孤立的学科,包含内分泌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等。也正因此,她要求学生们一定要阅读英文文献,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她教导下级医生:阅读文献可以打开眼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我们要吸取外国人的经验,感受和学习外国人的思维与治学方式,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为人民服务。
王淑贞一边开拓中国妇产医学的事业之路,一边为中国妇产科学培养人才。她希望培养出一只完整的梯队,发展处中国特色的妇产医学。所以她一边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一边组织学习班,培养自己医院之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因为她希望把自己医院取得的成绩,不断地推广到全国各地,为更多的有需要的人带来健康。同时她也希望把自己的理念传递出去。
对待知识,王淑贞坚定地告诉学生,知识是人类的,不是个人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那个运动不断,人心惶惶的时代,她顶住风起,鼓励学生们学习英文。哪怕因为各种因素没有办法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她也要自己选文章,亲自打字、油印,把英文文献念给学生们听。这样的精神不断地鼓舞着学生们,让知识与精神薪火相传。
光明驱散一切阴霾
文革时期老人遭到迫害,被无端扣上资产阶级白旗的帽子,遭到批斗。年过60岁的王淑贞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折磨。但是,哪怕是那样的境遇,她一滴眼泪没有流。纵使被安排刷厕所,她也是认真仔细,把工作做得清清爽爽。
文革过后,侄女问她:娘娘,那个时候你就没有想法吗?
王淑贞回答:没有,我吃苦吃得了,忍耐的了。我到底要坚持看看自己究竟是坏人还是好人,要看看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这就是至诚之心的力量吧。
文革过后,王淑贞一心把注意力投入到妇产医学的传承上,组织中国最优秀的妇产科专家完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大书《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专家的稿子,王淑贞都一字不差的自己要审阅一遍。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就站在书桌前,一站就是1天,这样持续三年。哪怕是因为文革时期身体遭受的折磨的后遗症,也不能阻止她做好这件事情的决心。这时候,王淑贞已年过80。
也许是因为一生背负的太过沉重,在老人的晚年,逐渐忘记了很多人和事。可是九十高龄的她,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她留下遗嘱,在她去世后,将自己居住的小洋楼拍卖掉,钱款设立奖学金帮助中国的妇产科医生出国深造。不知不觉,祖母谢长达的理念——求人不如求己,女性要靠自己寻求独立解放,有条件要出国留学深造回国贡献——一直贯穿于她的一生。
这就是王淑贞闪耀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