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前任,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这两天接了一个咨询,求助者是个女孩。她特别喜欢一个男孩子,实际上两个人也恋爱了一年多,只不过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人发生了很多的矛盾,互相伤害。最终不堪重负的男孩子选择了分手。

分手后的女孩子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当她发现自己的努力依然改变不了结局的时候,她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希望我和他做不了恋人,可以做朋友。我也希望他愿意把我当成他的朋友。

当她把“朋友”这个词摆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一惊的。因为在我之前的观念当中,把分手后的恋人当朋友,很多只是分手的借口而已。而如果真的把对方当朋友,里面包含着很多的内容,比如:时常聚聚,互相关心,甚至是互相照顾。而做这些事情背后是有一个基础的,就是对对方至少还是有好感的。

图片发自App

尤其是我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感情,在那段感情当中两个人其实也都受伤很深。那种伤痕是用了很多力气才去抚平的。可能是太害怕再一次被伤害了吧,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跟对方见面,也不想跟对方见面。因为一见面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上来。

于是我跟我的来访者就“分手后要不要做朋友”的话题展开了讨论。我们讨论了朋友的定义,讨论了为什么面对分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同时我对我为什么“分手后连朋友都不想做”的想法进行了思考。

图片发自App

突然就想起了李老师讲解的交往的四个层次,也是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在我看来也是很多人划分朋友的四个层次――装、服、体、心。它们层层递进,关系越来越亲密。

第一个层次是装。

装从表面意思上来看,就是假装、武装,如果从具体的一个东西上来看那就是西装。当一个人穿着西装面对另一个人的时候,说明他们的关系是远的,是把自己真实的一部分武装了起来不想呈现给对方。

谈判桌上,每个人可谓是全副武装,手上都戴上手套,因为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就会暴露真实的想法。所以当一个人一板一眼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要知道对方与你是处在“装”的阶段。

第二层就是“服”。

如果把“装”脱下来,就会露出来里面的“服”。同理,如果一个人愿意在你面前呈现出他贴身穿的衣服,那么说明这个人在你面前愿意暴露自己了。在家里穿“家居服”,而不说穿“家居装”,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层次是“体”

“体”从表面的意思上来看是身体、赤身裸体。孩子喜欢妈妈的抚摸,夫妻之间身体的碰触,都是亲密关系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和爱人,都不愿意你抚摸了,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出现了问题。

第四个层次是“心”

心与心的交流是最高层级的沟通,这个阶段,已经摆了“装”“服”“体”的三个阶段,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看中了精神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许就足够了。

试想,你发现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现不同:

情境一、他穿着西服戴着手套全副武装的跟另一个人说话。

情境二、他穿着贴身的衣服跟另一个人说话。

情境三、他赤身裸体在跟另一个人说话

情境四、他与另一个人在进行精神交流,语气平和,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互相之间好像有很深的链接。

您觉得应该是哪个层次的关系最亲密呢?

图片发自App

如此想来,我的那位求助者与我最大的不同便是对朋友的界定不同。在她的世界里,如果不是仇人就应该都是朋友了,只不过朋友与朋友又不同而已。而在我对朋友的概念当中,“装”这个阶段的是一定称不上朋友的。比如有很多的同事就不是朋友,还有很多并不太熟悉的同学也不是朋友,当然对于那些只有几面之缘的就更不是朋友了。

而那些人愿意在我面前暴露他们自己的,并且我也愿意在他们面前暴露自己的,最起码是让我感觉到自己在对方面前是安全的,这才能算得上是“朋友”吧。

我好像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不愿意跟伤害过我的人做朋友,因为我在他们面前太装了,也不愿意看对方在我面前装的样子。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那种不安全的感觉,让我的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立刻就会发生作用。而且这种防御是很强烈的,不防御就会不舒服的。

我想这或许与年龄有关,也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到目前为止我能分析出来的,可能也是跟我的“记仇”有关。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尊重他们行事的方式,但我绝不允许自己成为那个可能会再次被伤害的人。那样的话我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此也奉劝那些曾经伤害过别人的人,不要期待着对方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被伤害,只有被伤害的一方才会永远记得,而你或许想通过这种方式,忽略自己曾经的伤害。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秀丽|前任,是否可以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