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亲戚

小年已过,大年的脚步就更快了。

大年,我们称之为“春节”,是中华汉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除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亲朋拜年等传统庆俗外,走亲访友也是一个凝聚亲情,加深友谊的一个很好习俗。

中国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亲戚、朋友、同学之间,都要经常走动。通过走动,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小时候,每逢春节都要到亲戚家“出门”。农村人大多没有什么豪门远亲,都是十里八村的,亲戚主要是姥姥、舅舅、姨、姑等近亲。尽管距离都不是很远,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平时除了姥姥之外,其他亲戚的确走动不多。这样,逢年过节走亲就成了一件盼望已久的大事。

春节过后,一般从初二开始,人们挑起小笸箩,就陆续开始“出门”走亲了。根据各家亲戚的多少,一般事先会制定一个行程安排。哪天去姥姥家,哪天去姨家等等,必须有个规划。特别是如果哪两家亲戚住得比较近,为了减少路程,往往从这家直接到另一家,不用回家了,这叫“出连门”。反正笸箩里面的东西(主要是饽饽,外加一瓶散装酒,家境好一点的会有一包洮酥之类的点心)基本上是“守恒”的。因为在那个贫穷年代,谁家也不富裕,谁家也不舍得真的把东西留下。一般都是采取“换换样”的方式,即把客人带来的饽饽拿下一两件,然后再把自己蒸的填上一两件;酒也是一样,无非是把烟台老白干换成文登(或荣成)老白干而已。不管到了哪家,都会受到热情款待。客人把你拉到热烘烘的炕上,瓜果糖茶早已摆放好了,主宾两家寒暄之后,就慢慢拉开了话题,聊起了家常。大人们之间的话题多是过去一年收成情况,新的一年有何打算,老人的身体,孩子的学业等等,无不透露出殷切的关怀和真诚的祝福。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这时候一直在厨房忙活的女主人就会招呼大家把炕收拾一下,准备开饭了。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饭菜就摆在了桌上,这可能是主人一年来最好的一顿饭菜。饭后,一般还会再聊上一会,或者主人领着客人到外面走走。冬天天短,根据路程的远近,主人会提前包上一盘白菜饺子,让客人吃下,也好赶路。朴实的庄稼人就是这样,尽管肚子一点不饿,但是不吃了饺子心里就是不过意。

就这样,在太阳偏西之前,主客在恋恋不舍中依依惜别……等到正月初七八,出完了门,回到了家,笸箩里面的东西总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尽管“面目全非”。当然自己的东西又“物归原主”这种情况也绝对不是很难发生的。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春节走亲戚的习惯没有改变,只不过形式和内容变化不少。现在交通便利了,甚至私家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出门的时候不必走得太早,多半是十点左右启程,较远的路一个小时也足够。

另外,现在的通信也极为方便,所以哪天到谁家去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几乎没有“突然造访”的,而且为了便于主人招待,一般是和主人有来往的亲戚、朋友都是在同一天去。到了以后,如果客人还不齐,先把麻将桌摆上,搓上几圈,客人到的差不多了,就集体开拔,找一家饭店,花上三头二百,就完事了。爱好搓麻的再搓上几圈,不爱好的,或者有事要忙的,摸摸嘴走道。所以现在很少再看到亲戚,或者朋友能在一起促膝相谈,拉拉家常,见面之后,不是麻将伺候,就是驰骋酒桌。家庭那种浓浓亲情,朋友那种肝胆相照,早日没了踪影。我怀念那挑在肩上的小笸箩,怀念那暖暖的土炕,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亲情、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节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