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属于小说题材。六年级学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小说这种题材,比较陌生,尤其是第一课,更是需要深入浅出。既不能过深,晦涩难懂;又不能太浅,肤浅敷衍。因此,我想,不如把小说换个说法——绘声绘色讲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接受这种写作方式。

故事,就要有一定的故事背景,即环境描写。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山洪暴发的险峻形式当中。并且,文中多次提到雨势,雨势越来越大,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直到最后“一个白茫茫的世界”——暗示了老汉和儿子的牺牲。课堂上,我在检查预习情况概括课文内容之后,就从环境描写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大雨的语句,并思考:这样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通过朗读、品析,学生不难理解:创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那么,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清晰了。

人物形象的设定。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老汉。文中是怎样一步步刻画这个形象的?当大雨到来时,他怎么做?当村民们你拥我挤争抢过桥时,他又怎么做?当有人抗议“党员也是人”时,他怎么做?当他儿子跑在队伍当中时,他怎么做?当只剩下他和儿子时,他又做了什么?一个比一个递进,一个比一个深刻。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不徇私情的共产党员形象。

好的故事,还需要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说得就是这个理。这篇小说情节紧凑、惊心动魄、在设计上很有一套。尤其是结尾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一节课,能把这三个要素整明白,容积格外大,就不要设计其他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