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寒性体质

图片发自App

都说35岁是女人的一道坎儿,可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年纪轻轻的女性变得气血亏虚,这就方便了寒邪的入侵,导致很多女孩成了寒性体质。想必受到“痛经”困扰的女孩子不会少,可是你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变成寒性体质的吗?

1.什么是寒性体质

Q:最近总是容易水肿,还时常手脚冰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几乎所有的中医对患者都会提到:注意不要受寒、不要吃冷的食物,即使必须用寒凉之药也会配上几味温性的药来中和一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中医注重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人的阳气。

《聊斋志异》中,妖魔鬼怪会靠吸收人的阳气来修炼,而失去阳气的人就会奄奄一息。虽然是故事,但也可以看出阳气确实是个好东西。中医认为阳气是一个人有没有生机的关键,所以避免受寒对人的身体来说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气的有无,关系到人的生死;阳气的盛衰,关系到疾病的进退与吉凶。如果把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那么就像太阳可以决定人间是温暖如春、欣欣向荣,还是如冬日寒风凛冽、百花凋零一样,阳气决定人身体是温暖还是寒凉。

早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中医里便有了体质这个概念,如《灵枢·论痛》中“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脏腑经络各有不同,而这些与个人的禀赋有关,不同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后来体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至妇人多郁,胖人多痰,瘦人多火,已经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尽管这样的分类有些武断,但用于临床上也能凸显出一定的优势。

体质之寒是由于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调养来共同决定的。

正如《灵枢》里面提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中的“阴阳”便道出了人的体质有阳性体质与阴性即寒性体质之分。而人体质的先天禀赋是来源于父母的,父母之精血是阳施而阴受,若是父亲精气清冷,母亲血气不足,自然生下来的后代禀赋弱而偏寒,更加差一些的则没法受孕,父亲的精气清冷到没法种子,母亲的血气弱到没法安胎,便不能产生后代。

寒性体质的产生虽然主要来源于先天,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先天体寒的人,可以后天多加调养,通过药物、食物,起居饮食的改变来改变体质的“寒”。那么相对应的,若是先天身体不差,但是后天不加重视,也会把一副好牌给打糟,硬生生地把自己的体质弄成寒性体质。比如长期的贪凉,过度的饮冷,伤了脾阳之气,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慢慢地由脾到肺再到肾,消磨肾中的阳气,就生生把身体搞坏了。

另外,寒性体质的产生也跟不适当的药物使用有关系,最显然的就是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例如临床上十一二岁的孩子,咳嗽发热,这本来是非常小的毛病,但是家长着急,恨不得几个小时就退热,某些医生一味迎合家长的这种心态,加抗生素甚至加激素来退热,虽然很快起效,但却把大量的水液停滞在了体内,激素的使用只是临时调动肾阳,把孩子的先天之气随随便便挥霍掉,以致长大以后哮喘的、过敏的屡见不鲜,这些转变为慢性疾病以后,迁延日久,从而耗伤人体的阳气,也会导致“寒性体质”的加重。

寒性体质之人,自然脏腑的阳气较弱。“阳化气,阴成形”,阳气主要指功能,脏腑阳气虚弱,功能就会低下;“心主血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若心阳不足,则血液运行不利,中焦脾胃运化出来的精华不能受气变赤,不能化为血液,则会出现血虚、贫血、面目苍白、月经不调、闭经等症状。中焦脾胃是后天之本,若脾阳虚,则水谷运化难以为继,后天之本虚弱,则五脏均虚弱。肾阳虚则全身失于温煦,人体内的气化失常,往往导致寒湿内盛的状态。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寒性体质呢?

一般寒性体质的人外在的表现多是虚胖、面色白、动作迟缓、平时畏寒喜暖、经常手足冰凉、大便经常不成形、小便频繁等。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平时气色很差、小腹经常疼痛,喜暖、有冰凉的感觉,痛经、白带多并且稀还有一股腥味,经期时常退后、量少、颜色偏暗,舌头边缘有齿痕、舌苔发白等,如果这些症状有十之八九的话,那么你是寒性体质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叫寒性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