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10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第二章:鲜卑人之全面汉化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北魏要全面汉化。

易中天:对的。这里面重要的人物是拓跋宏,他更像一个汉人。作为鲜卑化的汉人,冯太后理所当然地用汉文化的乳汁哺育了这个原本混血的孩子。因此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不但继承了她的改革事业,还干脆把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艺凡:迁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易中天:没有人会喜欢无缘无故地搬家,更何况迁都会损害不少人的既得利益。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拓跋宏率领群臣和大军来到洛阳。摆出了准备一个人南征的架势。群臣齐刷刷地跪在了马前。拓跋宏说:不想南征,那就迁都。

艺凡:相对与迁都,鲜卑贵族更怕南征

易中天:对,只好妥协。第二年,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这是北魏王朝的第二次迁都。上一次迁都平城,他们彻底实现了从游牧部落到农业帝国的转变。

艺凡:那么,这一次迁都洛阳,意义又何在呢?

易中天:全盘汉化。应该说,这正是冯太后要做的事情。只不过,她更侧重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比如实行俸禄制(官僚制度改革)、三长制(基层政权改革)、均田制(土地制度改革)、租调制(税收制度改革)等等。这些制度创新,有的甚至来自她汉族情人李冲的建议。

艺凡:拓跋宏接受这些建议了吗?

易中天:嗯,而且要比这个更彻底。改革是与迁都同步的。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北魏朝廷举行了最后一次迁都听证会。四月,祭天仪式和地点由鲜卑的西郊改为汉人的南郊。十月,太庙神主和皇帝先后启程。十二月,尚在迁都途中的拓跋宏颁布了社会改革的第一道诏令,禁止士农工商再穿鲜卑服装。

艺凡:雷厉风行啊。

易中天:鲜卑人大为不满。不满是可想而知的,拓跋宏也明白只能循循善诱再加恩威并施。于是,次年(495)五月二十六日,已经到达洛阳的他跟群臣有了一次深入耐心而又惊心动魄的恳谈。

拓跋宏说:请问诸位的心愿,是希望朕和朕的国家能够超过商、周呢,还是比不上汉、晋?

群臣说:当然是超过前王。

拓跋宏又问:那么应该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

群臣答:当然应该日新月异。

又问:只是朕一人刷新呢,还是子子孙孙?

答:当然要传之万代。

再问:这么说诸位不反对改革了?

众人异口同声:上令下行,谁敢反对!

于是拓跋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从今天起,朝堂之上禁止再说鲜卑话。三十岁以上的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可以从缓。三十岁以下的现任官员,如若胆敢违令,那就是明知故犯,必须撤职查办,诸位以为然否?

群臣说:谨奉圣旨!

拓跋宏又说:朕曾经跟李冲讨论过此事,李冲居然说四方之音无所谓谁是谁非。仅仅这一句他就该死!

李冲赶忙免冠磕头。

拓跋宏拿李冲开刀杀鸡儆猴,确实用心良苦。因为李冲是冯太后的情夫,又是汉人,还是改革派,而且一向为拓跋宏所敬重。如果李冲都该死,其他人呢?

艺凡:当然都噤若寒蝉。

易中天: 几天后,改革官方语言的诏令正式下达。接下来就是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比方说,迁入内地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这就等于改变了籍贯;按照汉制使用长尺和大斗,这就改变了度量衡。然而,拓跋宏意犹未尽,他还要改变鲜卑人的姓氏,比如拓跋改成元,步六孤改成陆,等等。所改之姓,多达上百。

艺凡:那下一步呢?

易中天:分定姓族。

艺凡:这个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姓族其实就是门第,或者说就是高门,只不过一等的叫姓,二等的叫族。姓族名单由官方严格审核,组织部门则按图索骥授予官职。姓族子弟天生就有做官特权,八姓更不得授予低级职位,跟东晋的“上品无寒门”一样。

艺凡:这是魏晋门阀制度的鲜卑化。这个制度一旦实行,鲜卑人便也就有了门第。

易中天:对,结果是什么呢?是门当户对的胡汉两族可以通婚。事实上拓跋宏紧接着就下达了一纸诏书,命令他的六个弟弟娶汉人四大家族的女儿为妻。

艺凡:皇族与汉族通婚,示范作用显著。当其他鲜卑人也纷纷效法时,民族融合就得到彻底实现。当然,是作为少数民族的鲜卑像盐一样溶化在汉民族的水中。

易中天:更何况,他们还都得着汉服,说汉语。

艺凡:这可真是大混血啊。

易中天:混血是种族的,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这正是当年崔浩的理想,拓跋宏则把它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洛阳也再度成为华夏文化的中心。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艺凡:那么,原本代表华夏正宗的南朝又如何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短命鬼。


到此,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第二章学习完毕。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