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张宏杰著)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day90

1.朝廷的两记闷棍

同治三年(1864)六月,湘军所挖地道有一条侥幸穿到南京城下。南京城被攻破。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很多人认为曾国藩镇压了代表进步力量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但是也有一些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判断。

太平天国的最大问题是要毁灭全部中国文化。钱穆认为,太平天国如果只致力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他们还要全部推翻中国历史文化,就不可能成功了。

除了文化理念外,太平天国的地方治理能力远低于清政权。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远不如清政府的治下。

冯友兰说:曾国藩是不是把中国推向前进是可以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倒退。

曾国藩兄弟满心以为,立下如此天字第一号的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不料朝廷下谕旨严厉指责了曾国荃,说他不指挥战斗不一鼓作气生擒贼首,反而急着回来写奏折,分明着急表功。

七月十一日,朝廷又给曾国藩发下一道廷寄,追问天京财富下落。旁敲侧击,训斥曾国荃。

2.曾国荃的“经济问题”

之所以朝廷发了这两道谕旨,一来狡兔已死,走狗当烹,慈禧对湘军疑惧之心大增之下,给予压制和分裂。

另一个原因,是朝廷对曾国荃的贪婪素来厌恶,南京城下之后湘军的大抢劫大屠杀让他进一步臭名昭著。仗打完了,曾国荃积累的恶名遭到了报应,收获了那道声色俱厉的上谕。

3.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

曾国藩知道兄弟二人权势已达峰巅,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自剪羽毛。他的应对,一是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一个是主动裁撤湘军。

朝廷因此对曾国藩态度大为改变,一是不再追究曾国荃的问题,放手让曾国藩治理两江,对湘军其他骨干照旧放手任用,也不再追究天京城内财宝的下落,还宣布湘军军费不必逐一造册送户部审查,直接报销,以表示对曾国藩的信任。曾国藩:“……闻此恩旨,直如罪人遇赦,大病将愈,感激涕零。”

4.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南京城被攻破后,李秀成等人护送着幼天王冲出城墙。曾国荃判断天王府火势猛烈,幼天王等应该已经死于火中。因此他第一时间贸然向曾国藩汇报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曾国藩相信了弟弟,也如是向朝廷汇报。

但是没想到幼天王居然千里奔逃到湖州,投奔了当时太平军余部中的堵王黄文金部。更没想到的是,湘军将领左宗棠不先禀告他,直接将此消息报告了朝廷。

应该说,左宗棠的一生事业,受曾国藩之提携甚力。他之所以这么做,有可能是纠缠了他一生的“科举情结”和“瑜亮情结”。

左宗棠自幼就自命不凡,以为自己肯定能早早科名发达,不料连年落第,后来是曾国藩推荐成为了浙江巡抚。他认为“上天不公”和“科举无用”,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很快做到侍郎。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地一直戴着有色眼镜。

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今亮或胜于古亮”。他认为曾国藩在舞台当中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曾国藩正是直接阻碍他成为“今亮”的罪魁祸首。

失和之后,曾国藩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然而,左宗棠每见一人,都要谈他与曾国藩关系的来龙去脉。每谈此事,则必“大骂”曾国藩。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西捻军。后又因为西北地区回教起义导致局势动荡不安,左宗棠继续西征。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其辖下的江苏乃西征军重要的饷源地。

左宗棠反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破坏他成就大功。然而曾国藩分内的军饷就源源不断,不但足额而且及时。

除此之外,在左宗棠“剿”捻及西征中,曾国藩又将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巨功,对左宗棠帮助极大。

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这是曾左关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国藩去世后,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谁也没有料到的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终于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 (张宏杰著)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day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