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挤出效应”谈到“学习动机植入”的妄想

那孩子的妈妈,我多想告诉你,你给的压力越多,她自身的成长的渴望就消失的越快,你张口闭口不断拿五大名校来施压孩子,孩子就会把你口中的名校,看作地狱,把未来看作无尽的黑暗,那黑暗中有一张张血盆大口,而你却在挥舞着鞭子催促她加快脚步……”

那时我正在为教育学考研自学,另一个房间却传来了,一声声对孩子的催促。 那个孩子我是了解的,不错的苗子。对面屋子里住的是我的租客,一对儿母女,孩子原先在北京念的私立,但是面临升初中时,父母综合考虑下决定回西安本地念公立学校,剑指“五大名校”。

基于对事态的“严重关切”,我放下书本,目光投向那扇不时传出如“救火警报”一般的训斥的“门”。我陷入了沉思:当你拼命的希望你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时,你的孩子对终点线已经没了渴望!

“挤出效应”是个经济学词汇,“机缘巧合”在这一幕发生之前一天晚上,我刚好看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了解了这个概念,结果今天就“经验”到了。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他们好似一个个外星生命,她们必然也应该对这个星球上的一切感到好奇,同时他们面对太多未知信息铺面而来,他们也感到彷徨,困惑,甚至想逃避。

未来是什么?未来和现在的关系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这些问题太过复杂,对于儿童。也许他们也会根据大人的描绘,电视网络的图像,对未来产生了种种向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梦想,那些梦想是真正的天真而美丽的,并没有优劣,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没有跟风,有的只是随着那颗“心”蓬勃跳动,而不断迸发出生长的力量。也许大人们只看到了他们才刚刚学会了用双腿走路,但却没看到,他们心灵里的那个小人儿已经自信满满的欢快前行。

但请注意,他们欢快地上路并非是迫于与谁竞争,跟谁赛跑,他们的眼中真实的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她看到的路的远方是一片光明,温暖如春天一般,美丽如花园一样。他们急迫的丫丫学语,他们渴望长大,渴望拥抱这个神奇的世界。

然而,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笑容越来越少了呢,为什么不对睁眼后新的一天的到来充满活力了呢?记得你刚刚学会说话,爬上爬下,不论时站起还是摔倒你都会露出傻傻的笑容。每一天醒来你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活力,大声的向这个世界里向你走来的每一个人交流。

这时,让我们回到“挤出效应”这个经济学词汇。“挤出效应”在经济学领域,往往指政府的经济活动减少了私人的经济活动。相应的还有一个名词“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意味着扩张性政策对经济具有加倍放大的影响。

这里没有矛盾,因为很多事物都有两方面的意义。例如家长给孩子辅导功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另一方面使得孩子养成被动接受别人教育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学习,可以看成家长对孩子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但是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那么,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需要深挖的问题:什么时候“政府去刺激经济”(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干预)才能避免“挤出效应”而带来“乘数效应”。经典的理论好处就是,它的理论提出不是“警句式”的,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其关于“前提”的表述。按照凯恩斯的本意,在经济危机时才考虑采用财政政策,这时候民间都不愿意投资,资金沉淀,这时就没有挤出效应,只有乘数效应,政府干预经济就很得力。如果经济正常时期,政府为了政绩强行刺激经济,就会减少民间投资,政府购买乘数和反向的投资乘数就会相互抵消,干预无效。

回到教育,在你做出“干预”时,你是否用你充满“爱意”而不是“扭曲的关切”的双眼去看你的孩子。管理学课上,我的老师常说做出决策之前,必是信息的收集。而一些家长被“教育焦虑”迷了“眼”,往往犯一些盲人摸象的错误。首先,在做出“观察”前,先自省下你当下的心境。休谟总是谆谆告诫我们——人是欲望的奴隶,没有绝对的理性。但也许该时时“观照”自己。比如我的这位租客(教育情景中的妈妈),她在干预孩子时,“先验”地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个体会帮助孩子做出理性的决策,可她却常犯一个“常见的错误”——与丈夫争吵或白天因与他人争执后,来“观察”孩子。有句俗语叫“手里握着锤子看谁都像钉子”,我不是说她想拿孩子发泄,而是提示我们应该在观察阶段就“警惕”我们的情绪——因为它背后是不可避免的欲望。其次,在做好“平静心态下的观察”这第一步后,要“收集信息”即“批评之前要先问”。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越是名医,越会在这个阶段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我见过有些家长一句“病情”没问,就开始给孩子“开药方”——劈头盖脸的说学习的紧迫性,“五大名校”竞争的激烈程度,“理想”提出的种种附加要求。也许,孩子的母亲是认为“这些”才能使她自己清晰地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的必要性,于是想如此这般的移植到孩子的脑中,这简直就不只是乱开“药方”了,甚至可以说是不顾“排异反应”的“器官移植”。 实际情景中,孩子并非认为学习不重要,而是对周末的补课有了些“想法”,这是后话,以后再谈。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学习的主体,有其自己“思维逻辑”,虽然有时在大人看来不免“幼稚”,却可以让我们看到自然的本真。在我们焦虑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动机时,往往事与愿违。实际上学习动机无法“提高”,只能培养与激发。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很多,我就不“掉书袋”了。最后我只想化用一下建构主义最常见的观点“孩子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孩子也不是盲目的接受并执行“你的学习动机”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挤出效应”谈到“学习动机植入”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