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三十六计》
(12)第一套胜战计
第五计趁火打劫
【解语】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础。
【七星按】“三十六计”作者以为,“趁火打劫”之计,是根据夬卦的道理得出的,夬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实际上,夬卦与“天”没有关系,与“泽”也没有关系,在夬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找不出一点“天”或“泽”的痕迹。夬卦五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阴爻的爻辞是“無號,終有兇。”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处在困难、危厄境地的爻,其实阳爻的日子也不好过,这是因为夬卦是一个平衡卦,诸爻的行动比较困难,再加上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夬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这就使得有的爻是“其行次且”。夬卦中有阴阳或刚柔之间的矛盾,但主要还是阳爻与阳爻之间的矛盾,这有“揚于王庭”可以为证。既然是阳爻之间起了内讧,哪里还有什么力量去“趁火打劫”呢?夬卦中阴爻的险境不是因为被劫,而是因为与外界断绝联系,在夬卦中,与上爻在时间上有直接联系的爻一个是三爻丙,另一个是五爻戊,五上之间是个“天人相悖”,这就是说五爻不可能至上,上爻也不可能至五;三爻上行合乎天道,但三爻还有一个选择是至四。三爻选择至上,这就是“獨行遇雨”,这里有一个阴阳和合的机会,三爻选择至四,这就是“君子夬夬”。假定三爻选择至四,那么上爻就被彻底孤立起来。据上我们说夬卦中没有什么“趁火打劫”。
夬卦中没有什么“趁火打劫”,不等于说其它卦中没有“趁火打劫”,试举一例,谦卦是一个严重失衡卦,谦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谦三处在“天地合一”却与人道相左当中,谦三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按照天道与地道至初,一个是按照人道至四,如果是至四,那就是“勞謙,君子有終,吉。”如果是至初,那么初爻就只能是“用涉大川”,在这种情况下,上爻也就可以因时因势征伐三爻,这就是爻辞上说的“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五爻也可以因时征伐四爻,或者是借势征伐上爻,这就是爻辞上说的“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如果说“趁火打劫”,谦卦五、上两个爻都是“趁火打劫”,这里关键还是要看三爻的动向,也许是正因为有人要“趁火打劫”,三爻选择了至四的路线,从而避免了被劫。
周易与《三十六计》
(12)第一套胜战计
第六计声东击西
【解语】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料,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知道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笔者按】“三十六计”作者以为,“声东击西”之计,是根据萃卦的道理得出的,萃卦初爻辞讲“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象》辞讲“乃乱乃萃,其志乱也”。“萃”通“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不能自控,可以出其不意,战而胜之。又萃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实际上,萃卦与“泽”、“地”没有任何关系。萃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萃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所谓“有孚不终”,是站在初爻的角度上,视五爻为“孚”(服从者),五爻按照人道当至上,但是五上之间是个“天人相悖”,也是一个“人地相悖”,五爻是根本无法至上的,相反,五爻的地道走向却是初,这就是“乃乱乃萃”的原因。“萃”字也不是什么憔悴,而是萃聚,是在混乱当中重新组合。“孚”也不是绝对的,站在初爻的角度上是视五爻为“孚”,站在五爻的角度上,五爻又不认为自己是初爻的“孚”,站在二爻的角度上,五爻又是自己的“孚”。五爻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二,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由于五爻不能至上,反而有至初的倾向,所以说把初看做“己”,把五看做“敌”是可以的,但这个“敌”并非是情志混乱而且憔悴,初爻虽为“大君”,且有四爻的支持,但由于自身柔弱,要与五爻争胜,那还是不容易的。
“声东击西”之计,与“泽”、“地”没有关系,与情志混乱而且憔悴也没有关系,那么萃卦当中是否就没有“声东击西”的内容了呢?也不尽然。萃卦的主要矛盾可与说是初与五,萃初不能正面与五争胜,但可以另想办法,这就是在原位坚持、等待,也就是“元永贞”,等待的结果就是让三爻丙也变强,萃卦经过升卦再变成困卦,丙这个爻由阴变阳,这就平衡与消解了戊的力量。当然作为代价,初爻也失去了“君位”。在卦体上,丙壬为东,戊庚为西,丁辛为南,乙癸为北。在萃卦中,初爻乙的敌人是五爻戊,这一点是明确的,但它避免与五爻戊交战,却佯装向三爻丙进发,这可以叫做“声东击西”,因为初爻实际打击的就是五爻戊。当然,初爻也可以在对五爻的反击上造成声势,实际上是先战胜三爻,用以平衡五爻的力量,这也可以叫做“声西击东”,总之是让敌人摸不清自己的战略意图。
周易与《三十六计》
(13)第二套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无中生有
【解语】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新唐书一九二《张巡传》《战略考·唐》)。
【故事】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等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决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七星按】“无中生有”之计,没有提到是受哪个卦的启示,只是援引了一些易学术语,这就是少阴、太阴与太阳。《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般以为,“四象”就是指的少阴、少阳、太阴与太阳。太阴与太阳,也有称为“老阴”与“老阳”,用数表示就是,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太阴,九为太阳。还有就是所谓“老变少不变”,也就是说少阴不能变阳,少阳不能变阴,只有老阴能够变老阳,老阳能够变老阴,这就是所谓的“七八不变九六变”。这是对阴阳的一个简单分类,即阴有两种,阳也有两种。实际上这种分类及其变化是不科学的,从数的角度看,一般情况下,阴爻有四种,阳爻有六种;在特殊情况下,阴爻有四种,阳爻有五种,还有一种就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阴阳的转化,一般是在天数三四之间,或者是地数五六之间;特殊情况下,则在天数为四、地数为五的时候,这是阴变阳或阳变阴的临界点,而不是什么九变六或六变九。爻变有量变与质变两类,在量变阶段,不易觉察;在质变阶段,容易觉察,质变也就是阴变阳或阳变阴的变化,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三十六计》作者对阴阳的变化在理解上与传统易学是不同的,这就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阴,太阳”,阴到了极致就是阳,阳到了极致就是阴,这是阴阳的直接同一,与所谓“纯阳”、“纯阴”截然相反。
如果规定阴代表着无、虚、假,那么阳就代表着有、实、真。少阴就是处在量变阶段的阴,太阴则是量最大的、接近变化的阴,这种阴同时也就是量最小的阳,或者说是太阳。这种变化,确实是由诳而真,由虚而实,或者说是“无中生有”。
周易与《三十六计》
(14)第二套敌战计
第八计暗渡陈仓
【解语】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这则按语讲出了“奇”、“正”的辩证关系。奇正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孙子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谓“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灵活用兵之法。其实,奇正也可以互相转化。比如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写入兵书,此法可以说由奇变为正,而适时的正面强攻又可能转化为奇了。邓艾识破姜维“暗渡陈仓”之计,认定姜维派廖化屯白水之南,不过是想迷惑自己,目的是袭取洮城,等姜维偷袭洮城时,邓艾已严阵已待了。邓艾懂得兵法中奇正互变的道理,识破姜维之计。由此可见,对于熟悉兵法的人来说,战场上千变万化,使用各种计谋,必须审时度势,机械搬用某种计谋,是难以成功的。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得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渡陈仓”的计谋,玩弄敌人于股掌之上,堪称一绝。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坚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施“暗渡陈仓”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汉军佯装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
【七星按】“三十六计”作者以为,“暗渡陈仓”之计,是根据益卦的道理得出的,益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实际上,益卦与“风”、“雷”没有任何关系,从益卦中可不可以领悟到“暗渡陈仓”呢?我们说也可以,那就是了解真实的益卦的态势,益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益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益卦的主要问题是三五失衡,三爻为天元甲,五爻为地元己,如果把三爻作为“王”,那么五爻就是“公”;如果把三爻作为“帝”,那么五爻就是“王”。初爻是“人元”,并且是个强爻,解决问题主要看这个爻,初爻辞讲“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意思就是要发挥这个爻的作用。如果是让这个爻与五爻正面抗衡,那是不可能取胜的,初为辛,五为己,由辛至己需要八个时间单位,并且不合地道与人道,只有走至四壬、至上癸再至三爻甲的路线,这也就是天道路线。初爻“大作”,就是“示之以动”,麻痹五爻,暗地里则趁虚而进,这就是“暗渡陈仓”,益初“大作”的结果是变成了夬卦,夬卦虽然也存在着种种矛盾,但毕竟是个平衡卦,解决了“王”与“帝”之间的失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暗渡”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