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83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八十三(0123)

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五:利用逻辑关系进行比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起来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恰当处理。

案例及解析——平均分和按比分

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说明:“比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果两队并列第一,有18支笔作为奖品,该如何进行分配呢?”

随着学生“平均分”的建议,教师板书:18÷2=9(支)。

教师继续说明:“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量按1:1进行分配。”(教师板书1:1)然后问学生:“能具体说说把18支铅笔按1:1分给两个队的意义是什么吗?”

教师利用这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沟通了平均分与按比分配的联系。

教师将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两个队并列第一时我们可以把奖品1:1分配,如果两个队分别获冠军和亚军,我们还按1:1分配这18支笔,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提出否定意见。

教师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觉得按几比几分配比较合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制定一个冠、亚军奖品的分配标准,然后计算出各得到多少支笔。”

从平均分这种特殊的按比分配到一般的按比例分配,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按比分配的价值,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旧知识的平均分和新知识的按比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一个活动情境,学生已经悄然完成了比较的过程,整个知识链条非常完整。学生借助平均分来学习按比分配,新的知识已经不再陌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点,通过比较,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在使用比较策略时不只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点,还应该关注相同点和联系,这样,比较得出的结论和规律才更加全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