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本書<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預計在下週要出版了。一本書從創作到出版,真是不容易的過程,除了作者的耕耘書寫外,還要有很多人的幫忙、合作,才能成為一本正式的出版品。
在這本書裡,我一樣邀請了我幾位好朋友幫忙寫推薦序。我將陸續放在部落格裡,讓大家有機會透過我這些朋友的眼光,認識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一篇我放上是祺堂的推薦序。目前為止,我寫過兩本書,這過程中祺堂都幫我很多忙,陪我討論、修正,然後還要幫我寫推薦序,出版了後,他還幫我賣書。我想給他「指導費」,但他都推辭,不願意拿任何酬勞。哎呀!有顆聰明金頭腦的祺堂,交了我這個朋友,好像有點吃虧喔!
這篇推薦文最特別的是,祺堂一開始說了一段他小時後的故事耶,很好聽喔!大家來看看吧!
那一年,我十歲,升小四的暑假,聽多了老媽帶領弟弟妹妹去外婆家的故事,激發了我也要自己一個人去外婆家的冒險。那個年代要從竹北到竹東的二重埔,要先從竹北到新竹,再從新竹轉往竹東兩趟車,加上從二重埔到山上的外婆家還要有一趟車。對於從未獨自一人搭公車的我,是很大的挑戰。
帶著些許興奮與估計不出有多少的害怕,我踏上我人生第一回的探險。從竹北到新竹是順暢的旅途,只要坐到最後一站即可;而從新竹總站到二重埔的過程,則充滿艱辛;選擇只停留少少站的和平號,眼睛明明死命盯著窗外的車站牌子,不知為何,窗外的站牌居然已經過了三重埔,然後是四重埔,二重埔跑哪去了?
小小的我,驚恐好大好大…
走到車頭接近司機處,我放聲哭了出來…司機也被這毛頭小子嚇了一跳。了解我是要尋找已經過頭的二重埔之後,給了我十元,讓我下車往回搭。呆站在四重埔的站牌下,整個世界彷彿靜默到只聽到內心的聲音:「沒事幹嘛來冒險!迷路了啦,怎麼辦啦?」。焦急的等待讓人不耐,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公車,選擇從四重埔開始往回走,轉眼間三重埔到了,啊,方向對了,但走了好久,二重埔怎麼還沒到?未知,讓路變得漫長,怎麼這麼遠?當那二重埔的站牌終於矗立眼前時,心頓時安了大半。
順利搭到往山上的公車,擔心坐過站的驚恐絲毫沒有減弱,直至看見山林間那冒著裊裊炊煙的紅磚瓦屋,幼兒時的溫馨畫面一湧而上,眼前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又讓我的眼框濕潤了起來。
一個人的旅行,讓我與自己深刻的相遇—看見在許多不安與害怕中,慢慢長出我的勇敢。敘說這段故事,我把我是個可以勇敢冒險的人,認了回來。帶著可以獨自旅行冒險的認同,也陪著我跨越亞洲與美洲。錦敦說,旅行看似出走,卻是一種回歸。離開與返家,一直是同一件事。旅者一出門就知道他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回家。旅行是一種移動,讓人帶著滋潤的心靈,回到生活中。
敘事治療,給出一個安心說自己的氛圍,讓主角敘說一個一個在乎的故事,訪問者則透過貼近、尊敬的好問題,撐開更大的空間,讓說者把故事中偏好的自己認領回來。於是在「說、聽、問、思、行」中,主角活出最想要的生命版本。
錦敦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旅行他方,總能帶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特別是樸實、深刻、著地的生命碰觸故事。在聆聽的當下,內在的心弦總能跟著共振,心也跟著安靜下來,同時走進內心更深的地方。錦敦的故事何以這麼動人?我猜跟其與人連結的特異功能有關--像極了阿凡達影片中主角將觸角接地之後,就瞬間人親土親的生命連結力。錦敦用敦厚、善良與珍惜的心,凡事好奇請教並分享,特別能「看見與穿透」人們在斯土斯民文化下的生命印記。回應著「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才能流進心裡面去」的真實感動。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一本人文旅遊書。若你想知道哪裡很好玩?有什麼必吃的名產,你鐵定會很失望。錦敦的旅遊地圖大多去一般人不想去,甚至很困難才能到達的地方,便利性不是他的主要考量。那種有特別文化、有生命感且有人味的地方,特別能召喚錦敦,那是一種「淡中有真味」的相遇相知。錦敦用生命共振最大的熱情—旅行,來敘說生命影響生命的深刻,同時用實踐的反思來提醒敘事治療獨特的生命視框與精神。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敘事,真好。
有別於敘事治療創始者麥克懷特直接在後現代哲學、人類學的註解,錦敦這一位敘事治療的生命實踐家,透過旅者向內生命經驗反芻的思路中,帶領著讀者在行萬里路中引發經驗層次的共感,進而有讀萬卷書的概念領悟,創造了「知行合一」的通透理解。
我是個超幸福的讀者,因著錦敦的器重與邀約,在校閱時,我搶先讀了第一遍。與書中的一段段故事相遇的過程,有著說不出的驚喜,怎麼可以把那麼難懂的專業術語,說得這麼深刻到位又明白易懂?看著錦敦在太太鼓勵下創造新故事,勇敢對著媽媽說出要旅行的交代,得到媽媽的善意回應,錦敦說,這是他第一次不用帶著罪惡感出門。這其中的艱難與不容易,以及善意的心流讓我熱淚盈眶。
在寫這一篇推薦序時,我又深刻看了第二遍。看著用螢光筆重點標記處,畫滿了一整本。欣喜依舊、感動依舊,且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發現。
我深深相信,我會看很多遍,然後繼續感動很多遍,也會持續有新的發現與提醒。就像錦敦提醒我們要當一個可以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旅者,而不要當觀光客。讓我們一起來向錦敦練習用敘事生命態度,實踐我們偏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