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未来》。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在未来的经济社会里,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本书作者是日本知名企业家佐藤航阳,他创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Metaps,以及SPIKE在线支付服务,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拯救日本的10位企业家”之一。最令人吃惊的是,出生于1986年的他,在取得这些成就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
小时候的佐藤航阳,家庭环境非常艰苦,单亲母亲一人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因此,佐藤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金钱、财富背后的运行机理,以及一个人该如何通过自身努力积累财富、改变命运。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创业,并从公司实务、资本市场、国内外经济动态中不断获得启发。与此同时,他对于“财富”的思考也逐渐深入。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财富的未来》,便汇聚了他在过去的15年中,对于金钱、价值、财富这三个变量的思考成果。
他在书中提出,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看似不同的经济现象,其实很多都是同一趋势的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以此为起点,他指出了当下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两大变化趋势,一是从中心化到分散化,二是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财富的未来图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作者采用的事例,主要出自日本或其他国家,但在国内经济社会中,咱们也能轻松找到很多逻辑相似的例子。因此,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分钟里,我会将书中观点,拉近至我们当下身处的经济环境中,说一说本书希望向我们传达的两大经济变化趋势,以及在未来,个人把握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咱们来说说,书中指出的,当下经济社会发生的第一个变化趋势:从中心化走向分散化。
刚才我们提到,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每年都会有新的术语不断涌现。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单独追踪这些技术热点,结果可能是,什么都看不出来;而如果我们转变思维,不是盯着技术本身去理解它,而是去重点关注它们为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些技术正在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经济社会,走向一个颠覆性的变化。那就是,从中心化到分散化。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先从“中心化”说起。
中心化的系统,最大的特征就是存在一个中心节点,这个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向这个中心节点集中的。
比如,一些全球连锁超市,像沃尔玛、家乐福等,是从全球采购商品,输送到它在全球各地的零售商场,再卖给消费者;
还有,一些食品加工品牌,会在各个城市里建立中央工厂,各个中央工厂会给它能够覆盖的最大市场半径里的超市、小店等零售终端,批发自家的食品;
还有,在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里,存在着大量的供应链系统,每个供应链系统里,你都能看到一家规模较大的中心企业,它一手握着上游供应商,一手握着下游经销商,最全面地掌握着这个系统里的信息。
在现代社会,从国际贸易,到零售链、供应链,再到企业管理,纵观许许多多的经济系统,都能看到“中心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需要这样中心化的系统,是因为,中心节点能够通过掌握信息来管控全局,一旦系统中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快速应对。在一个信息流通不畅的环境中,让一个中心节点掌握最全面的信息,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系统结构。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这样无处不在的“中心化”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整个社会中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每个个体所能掌握到的信息越来越充分。这就使得,很多时候不需要中心节点的帮助,个体之间就能够自发地进行资源交换与调配,有时甚至比存在中心节点时的效率更高。
比如,前些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P2P网络,全称是“Peer-to-peer networking”,也就是“点对点网络”。简单来说,P2P网络能让数据的传输不再通过服务器,而是在网络用户之间直接传递。在这样的网络中,各个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提供者,又是获取者。
刘润老师在他的《五分钟商学院》里讲过一个例子,说迅雷用的就是P2P网络。用迅雷下载电影,电影并不是存在迅雷的中央服务器上的,而是存在我们每个人电脑上的。意思就是,假如你想下载某一部电影,迅雷经过网络检索,发现有200人的电脑上都有,那么迅雷就会帮你从这200人的电脑上,同时下载电影的不同片段,然后在你的电脑上拼成一部完整电影。用户越多,下载速度越快,而迅雷服务器并没有承担巨大的压力。这就是P2P。
P2P作为一种让用户们自己服务自己的“交易结构”,其实就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互联网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颠覆式影响,那就是,让我们所处的这个经济社会,开始从中心化迈向分散化。
而后来,智能手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因为它把互联网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阻隔进一步被消除,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网络,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渐渐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资金的交互,而是希望能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享受到个体直接进行资源调配的便利。而面对这样的需求变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作者在这里举出了三个典型代表,分别是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如果你把这些商业模式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它们提供的都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比如,咱们刚才提到,传统的超市、卖场一般是先从各个供应商那边进货,然后在自己这里摆出来,转卖给顾客;但是,淘宝、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自己没有一件库存,而是把无数供应产品的商铺链接放在自己的平台上,供用户们自行浏览下单,也就是把卖家和买家直接连接起来;还有共享经济的鼻祖,优步和爱彼迎,是把人们车上闲置的座位、家里闲置的房间,跟需要它们的人连接起来;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网红经济的缔造者们,是将内容的供给方跟需求方连接起来,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被世界看见”、拥有成为网红的机会。
所有这些经济活动,主要靠的都不是系统中心的集中调配,而是无数个体之间的对接。这些,都体现了当下经济社会从中心化到分散化的变化趋势。
刚才说了,互联网让分散化趋势初见端倪,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由于个体之间的信息隔阂在逐渐瓦解,个体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密切、高效,每个个体便拥有了能够直接交换、调配资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中心节点所拥有的权力逐渐分散到了网络中的个体手中,这便是“分散化”的本质。
本书指出,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这一套逻辑会不断加强、向前演化;在背后支撑它的,便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众多新技术。比如说,利用云服务器管理,我们可以将大量数据上传云端;利用区块链技术,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保存完整数据;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所有设备之间都可以实现通信......这些技术各自发展并相互引发连锁反应,使得人、信息、物品之间能够实现直接、经常的连接,从而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分散化”的网络社会。
第二部分
刚才我们说了当下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变化趋势——从中心化到分散化,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一些系统中的资源配置权力开始逐渐由中心节点分散到网络中的个体手中。
接下来,我们说说书中讲到的第二个变化趋势,那就是,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更直白地说就是,金钱越来越无法准确评价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了。
我们知道,金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一个固有的内在功能,那就是作为各种事物价值的衡量尺度。那么,为什么本书认为,近些年,金钱与价值开始逐渐背离了呢?
作者给出了两方面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近些年,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而相比之下,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其实在当下体现得比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更加明显。咱们下面就来具体说一说。
香帅老师在《2021中国财富报告》中讲过,要想提振社会中的需求,中产阶层是主力。但是,我们都能观察到,在2020-2021这个时间节点,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范围内中产阶层财富缩水;伴随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长乏力;于是,2020年之后,多国央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放水,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
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是,好的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稀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着有价值的投资标的、疯狂追逐那些他们认为优质的资产。更直接地说就是,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价值种类,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
作者认为,在过去,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实用性价值。对物品来说,就是一个东西的实用性功能;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一个人在物质层面能创造多大的产出。这种价值比较容易用金钱来衡量。
但是,近些年,随着人类社会富裕起来,物质层面逐渐接近饱和,实用性价值的重要性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有两种在过去经常被忽视的价值类型,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种是社会价值。
对于组织而言,社会价值指的是它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所贡献的价值。比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等非营利组织所进行的活动,还有企业的对口扶贫、救灾捐款、植树造林等行为,主要包含的就是社会价值;还有,现在许多公司会给自己定义使命、愿景,比如苹果公司要“改变世界”,迪士尼要“创造快乐”,还有中国移动的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等等,其实也是在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社会价值指的是他在社会网络中发挥的价值。比如你积攒的人脉资源,周围人对你的信用评价,你对于社会或他人的贡献,等等。
还有一种价值,叫内含价值,指的是跟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相关的价值。比如,像兴奋、感动、喜爱、开心等一系列感受,虽然并没有什么实用性,但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说,却是有价值的。
比如,现在一提到海底捞的服务、泡泡玛特的盲盒、江小白的广告文案,我们总会说,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价值”,这其实就属于内含价值的一种。
和有用性价值相比,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都不是物质化的,因此以前我们会觉得它们很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当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价值或内含价值也能够进行可视化的管理了。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评价经济”,说的就是这类现象。
比如,在豆瓣、淘宝、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上,能够看到各个产品或商家后面都跟着高或低的分数,这便体现了大众对于它们的喜爱、信赖程度;如果你点开平台上某家店铺的页面,还能够很具体地看到评论中的好评和差评数量,甚至能看到按照关键词分类的评论数量,比如一家淘宝服装店的评价里,可能有38条带“尺码准”,22条“面料好”,8条“客服态度差”,等等。
还有,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一个人从他人那里收获的关注、兴趣、喜爱等感情,可以通过他的粉丝量、点赞数、浏览数、评论数等数据来实时掌握;微博现在还增加了情绪表达功能,长按某条微博右下方的点赞图标,就能看到五个小表情选项,你可以自行选择要表达什么情绪。比如,之前鸿星尔克为河南灾区捐款五千万,在官方账号公布捐款数额的微博下面,有将近一万人选择了“感动流泪”的表情;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夺金的新闻下面,则主要是笑脸、比心的表情。
好,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说的内容。本书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价值种类,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经济社会的第二个变化趋势——“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
进一步地,作者指出,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人们渐渐地由“金钱主义”走向了“价值主义”。也就是,由关注金钱本身,转为关注金钱背后的价值根源;并且,这里说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用性价值,更包括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
比如,当下年轻人的游戏付费、直播打赏、偶像应援等行为,开销不小,实用性不大,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可能就是因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实用性价值随处可得,而能够触动内心的内含价值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在职业选择上也是如此。之前我在“得到头条”里听到过一份发布于2019年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调研数据来自约77万高考考生。听完之后,我感觉,我可能已经跟“00后”有代沟了。
我当年报志愿的热门都是金融、经管这类跟钱有关的专业。但是根据这份报告,“00后”最无感的十大人文专业里面,竟然就包括了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我们以前认为的“热门专业”。
那么,“00后”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呢?在人文类专业里,高居前三名的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这几个专业在我高考那会儿还是绝对的冷门。在理工类专业里,排在前三名的是心理学、法医学和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报告发布方,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可能是受这几年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火,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爆红;还有《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大热的刑侦、悬疑电视剧出现,等等。
我认为,从价值角度看,这些流行文化作品,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相关专业的内含价值。学生们认为这些专业很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感,也就更愿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了。可以说,从“00后”的人生观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从金钱主义走向价值主义的这种变化。
不光是“00”后,从“8090”这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变化。
比如,从金钱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毕业于顶尖大学、拿到超一流企业录用通知的年轻人,放弃入职而去创业,去追逐自己的文学梦、音乐梦,或者从事非营利团体等公益活动,是不太理性的;但是,如果从价值主义的视角来看,这样的选择可能就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它们带来的内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增量,可能远超过在实用性价值上的损失。
还有,在当下,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是想要100万现金,还是B站上的100万个真人活跃粉丝,可能不少人会选择第二个。因为,一个有100万活跃粉丝的B站up主,在接下来一年中接到广告费、通告费,可能会远超100万元。我们平时也会看到,网红人气越高,越怕失去粉丝、节目订阅者,反倒是不怕暂时没钱;因为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价值就在于观众的兴趣、关注,金钱只不过是这种价值的可转换形式。
从这类现象,我们能看到,在当下,将个人价值转换成收益的环境正在不断健全,你的个人价值能够更容易地换成金钱。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提醒我们,在未来,个人收入来源可以不再依赖于单独的某一家公司,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来说,公司只是发挥自我价值的多个渠道之一。
第三部分
好,上面我们说了当下经济社会正在面临的两个变化趋势。接下来,就要回答最关键的问题了:在未来,我们普通人应当如何把握财富?
其实,讲完了前面所有内容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你看,从中心化到分散化的变化趋势,让信息和权力由中心节点分散到网络中的个体上;金钱和价值逐渐背离的变化趋势,让人们由金钱主义走向价值主义。
那么,将这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我们就得到了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在未来,把握财富的关键便是——“个人价值”。这里说的个人价值,既包括技能、经验等实用性价值,也包括情绪、好感等内含价值,以及信用、人脉、奉献等社会价值。
作者指出,未来,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在当下,关心这两类价值的更多还是企业,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企业经营中要注重市场形象、社会责任、信用积累;营销推广中要注重品牌的IP价值、产品的情绪价值、广告的娱乐价值,等等。但是在未来,个人层面也必须要重视这些价值的建设。书中也针对这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作者认为,作为个人,想要提升社会价值,除了创业或者参加非营利性组织以外,更具有普适性的办法是,先定义你的社会愿景,然后加入与你心中的愿景相匹配的公司。也就是,把个人层面的社会价值,与公司层面的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个人价值跟随公司价值一起成长。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优秀人才,也不仅仅是因为高工资、高福利,还在于能够通过定义自己的社会使命,让志同道合的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更高的意义感、价值感。比如,谷歌给自己定义的社会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脸书的使命是“让世界连接更紧密”。这些使命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课题,也因此为员工的工作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说完社会价值,咱们再来看看内含价值。针对如何提升内含价值,作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到我们自己热爱的事业,把工作的动力从“赚钱”变成“热爱”。
他指出:在金钱主义的时代,成功的秘诀在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最大化个人利益;但是,在价值主义的时代,在内含价值能够驱动经济的时代,情况可能会跟现在完全不同——越是以赚钱为目的,越可能会赚不到钱;而那些真正热爱某件事的人,才能最大化他从这件事里获得的收益。即使是发视频、做直播、写小说,那些真正享受、热爱这个过程的人,不仅更容易坚持,也更容易获得人气。
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内含价值是一种无法靠欺骗获取的价值,如果你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就更无法从精神或心理层面去感染他人;从本质上来说,内含价值的增长逻辑其实是“用微光吸引微光”,也就是说,你只有先点燃自己心里的火苗,才能吸引更多的火苗向你聚拢;只有先提升你对自己的内含价值,才能提升你在市场上的内含价值。
最后,咱们来说说,作者给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面对人生抉择、个人成长,我们要从价格思维,转换为价值思维。
比如,在找工作这个场景里,传统的价格思维会告诉你,应该根据哪家公司开价高、哪家公司能更稳定、长久地给你支付这个价格,来选择你的就业单位或跳槽单位。
但是,从价值思维的角度,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使个人价值获得最快增长的环境。如果一个人就职于大公司、收入高且稳定,但工作没有创造性,整天都在做一些重复单调的工作,那么他的人才价值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甚至在几年之后被机器替代。反之,如果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也不高,但是工作中能够掌握有价值的技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热爱和独创性,能够和以前接触不到的人物联系、交谈,那么从价值思维的角度看,你其实已经把握住了财富的脉搏。因为你是在通过这份工作,从多个维度提升你的个人价值。
那么,如何判断一份工作是否能提升个人价值呢?最直接的方法是,想象一下从这份工作离职时的自己,把他跟现在的自己进行比较,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内含价值这三个维度衡量一下其间获得的个人成长。比如,你现在就可以想象一下,身处当下的工作岗位,3年后的你,跟现在的你相比,有多大程度的个人增值。如果结果不理想,那么从价值思维的角度,或许就应当严肃考虑,是否应该寻找其他路径,或者通过别的方式改善现状、加速价值积累。
不过好在,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在未来,个人收入来源可以不再依赖于单独的某一家公司;同样的,个人价值积累的渠道也不仅仅只有工作这一条。对于能够真正想清楚自己的价值增长点以及增长路径的人来说,工作只是积累和发挥个人价值的多个渠道之一,并且这些渠道之间,很有可能是兼容的。像近几年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闲暇变现”“斜杠青年”“IP养成”,等等,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探索个人价值增长的多种渠道、多种可能。
但无论怎样,我想,对于个人而言,有一点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能受困于此时此地别人给自己开的价格,而是要着眼于更长远的自我成长,着眼于如何围绕个人价值,为自己打造“财富的未来”。
结语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总结一下。在这本书里,作者指出,当下的经济社会正面临两个重要的变化趋势,一是从中心化到分散化,这让信息和权力由中心节点分散到了网络中的个体上;二是金钱和价值逐渐背离,这让人们由金钱主义走向了价值主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在未来,个人价值将取代金钱,成为新的财富形式。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把握财富的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自我升值,尤其要关注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的积累。面对人生抉择、个人成长,我们要从价格思维,转换为价值思维。
《财富的未来》这本书,从根本上来说,是在提醒我们,当一个社会在物质方面达到基本充裕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更进一步,重新定义这个社会所追求的意义、目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会进一步追逐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在此之上,还有一种“超越需要”,说的是一个人的动机超越了个人自我,产生了想帮助全世界的利他需求。而后面这些,对应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内含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一个不缺乏物质满足的世界里,人们会进而追求精神满足,个人的感受、生命的意义变得更加珍贵;而财富的积累也将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向上拓展到个人信誉度、IP价值、社会贡献等多个层面;我想,当这样的趋势进一步加速,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当随之将目光拓展向更高的价值维度,去迎接那个已经悄然到来的,财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