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137 2018-08-28

传习录下

【原典195】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知行合一。

先生说:“这就必须理解我的立言宗旨。今天的人,因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所以当有一念发动的时候,这个念头虽然是不善的,但还并没有去做这坏事,就不去禁止它。我今天说知行合一,就是要让大家晓得,念头发动的时候,就是已经行了。念头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把这不善克制掉,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就是我立言的宗旨。”

【心得】对“知行合一”详细解释。

从反省“我不该那么做。”到反省“我不该那么想。”这是自省精神,也是知行合一入手修炼的地方。

【原典196】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译文】

先生说: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也只是能个天理。圣人的心,本体明白,所以事事都知道有个天理所在,就去尽个天理。但并不是本体明白之后,就于天下事都知道,都会做。天下事物,比如各种具体事物,规矩章程,草木鸟兽,不胜其烦,就算圣人心体再明白,又怎么能都知道呢?不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消去求知;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会去问别人。

比如《论语》里记载:子入大庙,每事问。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孔子是虽然知道,还要问,要确认,这是恭敬谨慎之至。这样讲不通。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必都知道,但他知道一个大理,就自然明白许多规矩法则。不知道的就问,也是天理的法则。

【原典197】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黄直问:“老师曾经说,善恶只是一物。这善恶两端,就像寒冰和火炭一样相反,怎么说只是一物呢?”

先生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本体上稍稍过分了一些,就是恶了。不是心体上这边有一个善,那边又有一个恶来相对。所以说善恶只是一物。”

黄直听了先生此说,就理解了程颢先生说的:“善固然是性,恶也不能说不是性。”又说:“善恶都是天理。说它是恶的,本来也不是恶,只是本性上稍微有过分或者不及罢了。”黄直对这些说法都没有疑问了。

【心得】

把善恶说明白了。过与不及就是恶。比如吃饭是天性,暴饮暴食就是恶。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u=�q�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笔记137 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