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2年,我从双奥导演张艺谋身上学到了什么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这句话一般是在一年的结尾会进行总结和感叹,但2022年的开端实在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世界的色彩有灰有明,有亮有暗。新冠病毒依旧肆虐,最近国内的疫情非常严峻复杂,多省市都进入了紧张的抗疫状态;俄乌战争牵动了整个世界,在病毒之外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东航MU5735航班坠毁,机组人员共132人,全部遇难,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谁来的更快......但这段时间里世界上也发生了非常鼓舞人心、斗志昂扬的事情,那就是中国成功举办了冬奥运会和冬残奥会,中国健儿们再创佳绩,中国也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东方大国的风采和神韵。

每天打开手机,新闻资讯在不停的刷新,世界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也在不停的转换,我们作为普通人,身处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之中,裹挟于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之中,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和应对呢?

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和环境所影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疫情带来的冲击,让很多人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东航事故发生了之后,可能也会引起大家的思考,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也许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幸福,一家人三餐四季的温暖,平安健康的喜乐安心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和珍惜的。并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我们能做的,是在外在环境的不断历炼和冲刷下,不断打磨自己的内核,让它变得不断强大和稳定,足以去抵御兵荒马乱和狂风暴雨。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是需要有一些标杆和榜样像灯塔一样去照亮我们的漫漫前路的,有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分量,有些事彰显了生命的价值,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们应该葆有明亮有力的底色,去汲取积极正面的能量,持续对自己的大脑和内心招兵买马,进行自我扩容和自我武装。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双奥导演张艺谋身上汲取的一些能量和受到的一些启发。

在已经落下帷幕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除了中国健儿在赛场上的奋力拼搏让大家热血沸腾之外,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也让全世界惊叹。北京成了双奥之城,而张艺谋则成了双奥导演,他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震撼视觉,鲜明的节能环保主张,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遥想呼应,都让人叹为观止。而最让国人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开闭幕式里体现出来的中国的文化自信,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折柳寄情”,从“天干地支“到”二十四节气”,这场视听盛宴不仅创意满满,具备科技力量,并且充满了中国特色的人文情怀。

想要让14亿人民的甲方满意,这可太不容易了,张艺谋团队做到了,并且是在张艺谋72岁高龄的情况下做到的。在高质量完成了两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新电影的筹备工作中去了。这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张艺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他如何能在这样的年纪还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在面对如此复杂的项目,如此巨大的压力,他是如何应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呢?

之前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些电影,比如《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金陵十三钗》等,但基本上都仅限电影本身,对老谋子本身了解并不很多。适逢得到平台上架了一本新的电子书----出版于2012年的《张艺谋的作业》,我又去看了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十三邀》上许知远在2018年对张艺谋的采访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资料。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深入了解这位年过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持续输出的双奥导演,并从中汲取能量和智慧,拓展我自己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张艺谋,于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他在初中毕业之后在农村插了三年的队,然后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了七年的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复后,他以28岁的高龄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张艺谋的父亲张秉钧过去是黄埔军校的军官,母亲张孝友是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医生,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张艺谋在青少年时代尤其在“文革”期间经历过不少困难和打击,也养成了他隐忍压抑甚至是有些自卑的性格。1984年,他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得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由陈凯歌执导的影片《黄土地》的摄影。1986年,张艺谋首次主演电影《老井》,一举夺得东京、百花、金鸡三座影帝。原来在张艺谋成为一名世界知名的导演之前,他作为摄影师和演员的身份,已经多次囊括各类大奖。1987年他导演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因此片名声大噪。从此,他以多年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导演了多部电影、歌剧、大型活动等,一直活跃在影视工作的第一线。

《十三邀》采访张艺谋的那期节目里,许知远去参观了张艺谋的工作室,那里挂满了他导演作品的海报,琳琅满目,充实而丰富。这个画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这里陈列的不仅仅是电影海报,而是张艺谋导演一生智慧的结晶和沉甸甸的果实。如果把生命比作花园的话,耕耘一生,这个花园是繁花锦簇,硕果累累,还是贫瘠荒芜、萧索凋敝,可能每个人的生命花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演。

世人对于张艺谋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复杂多样的,即使在呕心沥血完成了两场如此重大的盛会后,有人将他称之为“国师”,在网络上依然会有人对他的私人感情、家庭生活评头论足。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立体多面的,多少历史人物也都是备受争议的。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件事,对于一段经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汲取到什么,也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和状态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学习者,我们是具备积极主动性的。所以在这里,我会基于自己的立场和需求,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总体来说,张艺谋导演热情饱满的工作状态、刻苦努力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影像工作的执著追求、对于原创和创新的坚持等等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今天重点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三点启发:

一、年轻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张艺谋在棉纺八厂当工人时想学习摄影,但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并且收入也很微薄,他既没有专业的硬件设备,也没有渠道去系统学习专业的摄影技能和方法。但一旦心中有了热爱和梦想,没有条件也可以创造条件。硬件方面,张艺谋自己第一台相机是靠卖血的钱换来的,倍加珍惜,爱不释手。为了学习摄影,他去借当时一切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籍,当年的书不像现在有很多大部头,更多的是一些小册子,并且借了一段时间是要还回去的。张艺谋用了最笨但也是最扎实的办法——抄书,他坚持抄了三年的书,抄了几十万字,在不断抄写的过程中,他对摄影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法慢慢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了理论指导之外,他更是在刻意练习方面下足了功夫。那时摄影的器材、胶卷和药水都售价不菲,他就格外珍惜拍的每一张照片,更加用心地构图、巧思,深思熟虑之后才按下那一声快门。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拍照的机会和资源,他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工具属性”,为厂里办各种文体活动充当摄像,办大字报,画毛主席的画像等等,他既在这样的公共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获得了更多练习的资源和机会,还在实践中磨炼了自己的技能和手法。同时,他也抓住一切机会去和一些高手、专家学习交流,也遇到了一些贵人,指点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棉纺八厂学习摄影的这段时间,张艺谋进行了刻苦地自学,抓住一切机会和资源去练习去实践,向书中的前辈和现实中的高手虔诚地请教,并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人”,这段期间他拍出了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在当时当地得到了较高的认可,也成为他进入北电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同时为他今后从事影视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启发:我觉得张艺谋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年轻时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同时他也是坚韧的,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热爱,极度地刻苦努力,自律自省,不畏艰难险阻,为之奋斗一生。我们如果要让生命充满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也需要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在一个领域深耕钻研,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要像“匠人”一样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回顾我自己的生命轨迹,我好像不是一个拥有非常明确目标和有一个闪亮梦想的人,一路上跌跌撞撞,不断在迷雾中前行,逐渐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那一束光亮,我正朝着那个有些模糊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前行。我想如果我能够走得踏实、走得坚定、走得用心,也可以走出属于我的一片坦途。

二、谈创意,没有一个人是我的对手。

张艺谋在2018年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谈到了在筹备奥运会时的工作节奏,他每天的日程排得非常紧凑,各种创意会、沟通会、协调会应接不暇,很多时候团队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张艺谋仍然两眼烔烔有神,创意不绝,谁还没睡他就逮着谁聊,把大家"熬"得直呼受不了。在他70岁高龄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说:“谈创意,没有一个人是我的对手。”在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之下,70岁的张艺谋却能够稳定输出源源不断的创意,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持续地稳定输出。作为一名创意工作者,他这种热情饱满的工作状态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这种源源不断输出创意的能力非常值得敬佩和学习。

我的启发:为什么张艺谋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我想稳定的高质量输出,一定与他平日高质量且持续的输入和思考,稳定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其实也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和一套不断运作的系统,我们需要让自己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去应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但”稳定“二字谈何容易,有多少人会因为不中听的一句话、不顺心的一件事儿、不和谐的一段关系,产生诸多负面情绪,进而在处理问题之前自己先败下阵来。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人须在事上磨练,熬住方成大器。修身静心是人一生的作业吧,我自己在2022年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套稳定、持续、高效的运作系统,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设想自己在七十岁时的状态:人生可以不设限。

如果不是刻意去提,很难想像张艺谋已经72岁了。每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或是在一些纪录片里他呈现的工作状态,都是很热情饱满的。在筹备冬奥会期间,他即使要一边服用药物,一边坚持工作,他始终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这与我们印象中七旬老者的形象简直天差地别。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虽然人的寿命在不断地延长,但七十岁也到了古稀之年,但张艺谋依然活跃在影像工作的第一线,依然肩负起了国之重任,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社会价值。

我的启发:以前我总在想,如果人的一生要做出一点成绩,可能要在五十岁以前尽力而为,五十岁以后可能就要向老年人迈进了,这样看来我的黄金时间也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了。非常传统地认为人生可能就是生硬地划分为三段:上学-工作-退休,在退休之后可能主要就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了,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功能就大大减弱了。一方面会感慨自己之前三十几年的人生是否竭尽全力,没有留有遗憾呢?一方面会有些自我怀疑,在还剩下的十几年的黄金时间里,我是否能突破自己,在一些领域有所成就呢?但是对照了张艺谋的生命轨迹和人生状态后,我觉得是自己非常主观地为自己的人生套上了一个枷锁,其实人生是可以迸发出无穷的能量,生命是可以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即使到了七十岁,只要我保持身体健康,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对这个世界还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我就可以主动地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年龄不是问题,人生可以不设限。

时间就像是朋友,陪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2022年的开端可能让很多人有些无措、有些艰难,有些迷茫,不过回首历史长河、放眼当今社会,展望未来世界,这其中仍然会有一颗颗闪耀的明珠在发光发亮。即使在我们疲惫之余抬头看一看身边的人,也会有很多平凡但充满力量的人在坚定地前行。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深刻思考,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还是可以拥抱一些确定性,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平凡的2022年,我从双奥导演张艺谋身上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