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浅析】
1、如若反照,密在汝边:如同我们今天读经,是在理论结合实际,用经典与自己的经历复盘,如此反照,便会发现自己是不是合道?合道,密意(心法、道)便在你这边,同于道矣!
2、读经一定要与自我的人生相结合,结合了,就是同于道,心心相印;否则,经典便是知识,与你无关。方法就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活在当下”。方知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也。
3、想想惠明跟随五祖那么多年,都没有开悟,惠能今天两句话就让他开悟了,可见一个人开悟有多难,这件事上并不能说六祖高,五祖不行,更不能说惠明悟性不够,只好说机缘未到罢了。
4、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方知出处!
悟是我们自心与虚无中显现的道合一,这种默契,心生法喜,唯人自知。这是心灵最高的受用,享受!无法言表。从此不惊不怖不畏。
5、如老子言“慈故能勇”!进入自由、自信、平静、勇敢,如“功成身退,天之道”的状态,真正的大无畏,亦禅宗之大境界。
6、汝若如是,吾亦汝同师黄梅:惠能对开悟后的惠明依旧如此谦卑,不敢称其师,而是同为五祖弟子,愿各自善自护念。
7、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开悟八字,告诉他驻化江西宜春袁州蒙山一带。不容易呀!如此道行,尚如此谦卑!想想自己不禁汗颜!
8、但吃肉边菜:禅宗破固定形式,实现内在解脱。戒律也是不着相,不拘小节,戒体本净。否则戒律会蒙蔽真实戒体之显现。其实你我也知道,如吃火锅,先涮肉,后下菜,这种菜更好吃。肉边菜,持正念,不拘形式。
9、心有自清净 自徐生功能,何用去扫!人生真正的成熟就是自我接纳!莲花出淤泥不染有三层境界,一是莲花是圣洁,污泥是肮脏龌龊的,着了净相,一是莲花接纳污泥,不排斥。
10、其实还是着了空相,最高境界是莲花把污泥当养料,“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莲花与污泥互为师资,互相成就!正因为有污泥莲花才能如此高洁,也正因为莲花如此美丽,最后留得残荷听雨声,才能使污泥来年更有营养!所以我们只有“应无所住”于任何相,才能“而生其心”,内心深处的佛性才能如莲花徐徐自生,
12、为什么要执着于住?老子有言“乐与饵,过客止”对大千世界来说,你我皆过客,天地之间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之一,或许只有人才是宾,是客,那么来世一遭,如同到别人家做客,不应该有个客人的样子吗?难道还要住下来,雀占鳩巢?
13、老子又言“俨兮其若客”千万别如主人言随便一点,咋可能,应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千万别把别人家当自己家,主人不烦死你才怪?!
1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真正悟透之人,与人言,总是卑以自牧,遇到什么人都尊称对方为上人、仁者,而自谦为下人。
2)一切经典言简意当,不依文字。
反而今天大学的体系完全是西方式的,尤其中文习惯也是西式中文,我们学过《道德经》知道,中国人说话经常用形象、比喻,可西方人说话用的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所以看政治心理学一类的书让人感到很痛苦,有些学生只好死记硬背了!
3)我们感觉经典难懂,不是文化水平的问题。六祖大师不识字,本义是不认字,不会书写,但并不代表其没有文化!相反,其对佛理的辩识,领悟极其到位,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表达,有针对性阐发。所以知识不等于文化,下下人有上上智。
4)今天读《坛经》亦是如此,千万别理解、推理,心有自徐清功能,心安静下来,不去理解,反而有可能法喜充满,越读越开心!
5)表相是风动、幡动,究其根本,还是我的心关注了它,即薛定谔的幡!从不确定态变成了确定态。
6)惟论见性:不二法门,怎么修都没有关系的,无固定之法,只要是教人向善的正能量!真圣人在山顶相遇,是无分别心的。包括神秀大师与六祖大师惺惺相惜,反而是其弟子互争高下。
7)风动还是幡动,还是二法,各执己见,各执一端。两者对立,争论便会没完没了。其实根源在心关注二者了。
8)借西方康德哲学简单解读一下:物质动与静并非物质本身的状态,而是人对它的定义及描述,即人心对它的认识。
9)关注,观:自在之物刺激感官与先天直观认识形成感性。事情或事物=人的认知+刺激,是人心整理外部事与物的方式。事物的运动或静止其实是人心领会、关注、感觉的外化。
10)当然,六祖大师更超越于康德。他讲修行,还是在贵族式学习圈;而六祖讲的是修心,已超其二层境界,是在下下人无以选择的绝望圈。
11)当你向左转是刀山,向右走是火海,向后倒是悬崖,所以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如此境地,别人如何嘲弄你都不可能反驳,反而有可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15、真境界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16、真正无我又贵以身为天下者,达之。人本来就是一过客,何必那么多分别心呢!你的心不在之,风动、幡动,关侬啥体事!
17、跳出来,客观、旁观,过客心态,才能彻底消解,达不二法门,对立统一才是真理!单说对立起争执,单说统一是乡愿、老好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要执着两边,要权变,看当下,看事情的本来。
18、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无论善根大小,都会有蒙蔽的可能。不遮为常,遮蔽为无常。所以善根常,亦无常。
19、佛性人人皆有,亦只是黄金千两与十两,数量上的不同;但人善根有浅有深,善根深厚的人领悟佛性较易,反之,不易。佛性如阳明先生讲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
20、蕴之与界: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小我之心,主观世界;界,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境,统称外界。外界离开五蕴也无法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