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德访莲

布德的莲花盛开已久,为了此次访莲,不到6岁的女儿还专程为《爱莲说》下足了功夫,要是无法吟诵,是决意不肯去布德赏莲的。

初秋的傍晚,太阳已经下山,车行布德,远远地,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叶子簇拥着花儿召唤我们速速前来。世间许多美丽的景致总是让你远远望见,让你激动,让你欣喜,不顾一路的周折劳顿,更不惜脚力想要迅速抵达。

女儿之前对莲的感知仅源自书上,画上,又或者是荧屏上。当在习习秋风中置身这千亩莲池时却又别有一番体会。

莲池们一块块紧密相连,或是木头栈道或是青草铺满的乡间小路贯穿其间,使得我们可以如此近距离地与莲亲近。初秋的莲叶们或是刚浮上水面,任水珠儿尽情地在它们身上打滚儿、嬉戏,或任随叶柄将它们高高举起竞相在秋风中舒展开裙幔,零星的粉色、白色的花朵儿们便更见得珍奇、娇羞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便有诗云:“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据传,莲花是有生日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文人雅士们便会相聚在一起赏莲、饮酒、吟诗。而饮酒的酒器也以新鲜刚采下的鲜嫩的莲叶作酒杯为上品,以示风雅。文人雅士们捅破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的叶心,使叶茎相通,一吸莲茎,酒入口中,酒之甘醇由清凉的“荷杯”、“荷盏”、“碧筒杯”传递出来,既清热解暑,又颇有情趣。

待到莲花脱去衣衫时,莲蓬们便成为了这莲池里真正的主角儿。新任的王者探出稚嫩的脑袋,一任橙黄的花蕊默默地装点它的身躯,它们向着天空高昂着头颅,充满了希望、自信,甚至骄傲。莲子们在它们的身体里孕育、疯长,橙黄的“罗裙”渐渐退去新鲜的光彩、枯萎、凋零,果实们却日渐殷实起来。莲蓬们慢慢长大、变老,高昂的头颅却越埋越低。“实在”的含义在它们的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诠释:越是实在,便越是低调。

因为身处“高位”,即使低调,也能被采莲人一眼发现它的存在,他们不用低头蜷腰如采藕般从淤泥里将莲藕掰出,也不会如初夏剥蒜薹那样去弯腰佝背,而只需顺手就采走莲奉献给世间的最精致的作品——莲蓬。

在古代,采莲也是颇为讲究的,唐朝词人皇甫松曾写过《采莲子(二首)》: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又有: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女的大胆、热烈、俏皮、娇羞尽显笔端。

原来古有采莲节,在这一天采莲女们结伴荡舟于湖,对歌取乐,也有女子在这天将采来的莲子装进绣好的荷包中,抛给喜欢的男子,表达相思之意。

莲是万千植物中最为专一的,这可从一叶一柄、一花一柄中窥见一斑。世间的花基本上是花叶同枝、同柄,而唯有莲,如此独立,不攀附、不趋媚,不仅是一花一世界,还是一叶一世界。然则盼花叶之间又绝非傲然独立,而是顾有情,既独自生长、努力向上又相互倚靠、彼此衬托。即使花瓣飘落后曾高昂着头颅的莲蓬也忍不住将头朝向叶的方向。可见,青年男女钟意于用“莲”表达爱意也就绝非独独取“莲”乃“怜”之谐音了。

莲与人有着天然的亲近,除了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对莲之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赞颂外,在普通人看来莲子、莲心、莲叶到莲藕乃夏之清热之绝佳食材。其实,众人所不熟悉的莲花、莲蒂、莲梗、莲须再到莲房等各部分也皆可药可食,既清热解暑又凉血散瘀。由此可见,莲,虽贵为花之君子,但也绝非周敦颐笔下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般清高,不近人情,更与梅、菊、兰、水仙等脱俗隐逸、离尘万里相去甚远,莲乃从俗世中来,却“不染淤泥”,将浑身上下毫无保留的馈赠给了世人。莲,是当之无愧的十大名花中最接地气、最有人情味,也最具奉献精神的花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如今,不只在江南,而在我们布德,也可轻而易举地去体会莲的美妙,实在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德访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