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乐堂343]写作交流(二):触发

图片发自App

触发

文/老鹰

一直以来,想写点关于写作教学的一些心得,何奈时机未熟。今天,当我看到了一位家长写给儿子如何智慧来读书的信时,责职和使命鼓励着我鞭策着我提笔而写。心得交流,共勉!

曾经,面对学生对写作的种种困惑和烦恼,我总是在课堂上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采用了丰富生动的课程,如精彩的PPT课件、趣味的举例。目的很明确,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但,学生们竟轻车熟路地搬岀“学写作就是仿写”“学写作就是编造”等理由,使我为之所困所惑。是的,在应试教育面前,如今的小学生,年纪轻轻他们的脑海就像被老师手里的锤子,牢固的钉在木板一样,死板的难易开窍。如何想让学生脱下“应试作文”的帽子,做为洒脱自如的文字写作者呢?

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阐述观点,让家长们心中有算,辨知文理。

                    (一)

首先,我分享古代一位家长写给他儿子的信文。信曰:读书与写作是两码事,应当分别看待。不要以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就必须从读书中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触发的功夫。何为“触发”,触:即感触,触动;发:岀发。意为,触动了思想再出发。即,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触发,可让你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深有立意。触发,可以从书中的某一句话,与生活实际中的某处关系相联系,如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短暂性;触发,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如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触发,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的一种印证,如从盆栽的栽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等。

触发,是文字需求的创意,也是弃旧迎新的思想革命。有的小学生,描写景物时常常习惯地写“花儿笑了”“太阳公公笑了”或“小草绿了”等阵旧的词语。采用这种仿照式的描写,其实就是偷袭。别人说过的话,你按步照班地搬来用,那只是文字的搬运工,而不是在写作文。

                      (二)

信中还写着:“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剖析文意,笔者认为让学生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自然风光,多参加体验一些酸甜苦辣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发展。

家庭教育贵在实践。由于学校考虑安全问题或老师劳累问题,很少安排学生去户外活动。因此,建议家长经常以带孩子出来游玩的方式,从而鼓励孩子的触发。试想,一个常宅在家的孩子,不是做作业就是玩手机(游戏),对这样的孩子还能谈什么触发呢?

举例说明:有一位初中女生,第一次帮父母洗衣服。她发现,父亲衣服最脏的地方竟是领和袖子。她边洗边想,为什么衣服先破损的是领袖部分呢?她想起做工程师的父亲,领和袖子与其它物体接触多,而导致容易污浊,次数洗多了,破损也多了。于是,她通过洗父亲衣服的领和袖子,想起父亲老气横秋的样子,得出了触发一一衣服的领袖如此,父亲做为一家之主的所谓领袖,何尝不如此!

革命时期,一位爱国文人因睡不着觉,就在枕边听鸡叫。他触发道:“鸡是光明的报道者,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夜半,正是世间最黑暗的时候。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不禁想起革命者的呼号。

                      (三)

触发,是暴风雨后的一道阳光,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感触和行动。它时而灵光一闪,时而捉摸不定,需珍惜!

要珍惜“触发”,必须做好随想随记的准备。古代那些文豪,哪位不是依靠勤用笔记来珍惜“触发”呢?法国诗人巴扎克,口袋里每天装着许多张纸条。每当触发到一句话或半句诗,他总是第一时间掏笔记录。晚上,他把这些纸条摆放桌上,再整理成诗成篇。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先生,八旬高龄了还坚持创作,为文学追求而不厌倦。常常,他半夜起床,伏笔而写。他不为睡眠,只为触发。

触发,是生活中的语文老师,是语文中的生活老师。

(2019.8.4)


后记:此文均以教学心得而写,文中若有得罪某些对称的老师,敬请谅解!对事不对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乐堂343]写作交流(二):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