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女友发4万条短信叫他“去死”,毕业礼典礼当天,他一跃而下

骇人听闻的“语言暴力”

通过精神虐待,真的有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称其为“精神谋杀”也不为过,相信每个人都见过某种形式的精神虐待行为,他们发生在男女、夫妻、家人之间,以及职场、社交或政治活动中。

面对这种间接形式的暴力,我们的社会往往视而不见,常以包容为借口,对其罪行默不作声。今年5月20日是,仅22岁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学院攻读生物学专业的Alexander Urtul的大学毕业典礼。

他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学霸,早在去年12月份就提前完成了学业。当其他同学还在为毕业论文而绞尽脑汁时,他已经拿到纽约一家医院的offer并开始实习。

因为要参加毕业典礼,他再次回到了波士顿。毕业典礼定于当天早上10点开始,,他的家人也特意从纽泽西州的老家来到学校,带着自豪的心情,期盼着能够一起见证儿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可在典礼开始前父母就收到了Alexander的短信,短信内容是Alexander说要自寻短见。家人连忙四处寻觅他的踪影。就在这时,大学停车楼那边传来了“有人跳楼自杀了”的消息,而那个人,正是Alexander。

名校毕业生、没毕业就拿到纽约医院的offer,天赋异禀的他,未来必定前程无忧。可就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他却选择自杀了...

没人知道他死前有严重的抑郁症,一直有轻生的想法。本来,警方以为这只是一宗简单的自杀案件,然而随着调查,一个可怕的事实却浮现了出来:暗地里,原来一直有一个人在一步步操控着他的自杀——他的韩籍女友刘英仁。

今年21岁的刘英仁也是波士顿学院的学生,进修经济学专业。相识不久后他们就开始交往,但谁也没料到这完全是一段充满着言语暴力、情感操纵的虐恋,仅仅18个月却将 Alexander推入死亡的深渊。

警方在Alexander自杀后介入调查时发现,就仅仅出事前的两个月,两人竟然交换了7.5万条短信,仅刘英仁这边就发了4.7W条,平均每天800条短信,不停进行短信轰炸的方式摧毁他的意志力。

如此频繁密集的短信,换作是其他人也会倍感压力,更不要说正在实习的Alexander。更何况,这些短信根本不是什么甜蜜的负担,相反这是一种变态扭曲的骚扰。

警方称,这些短信中上千上百条都含有教唆Alexander自杀的字眼,重复的“你去自杀吧。”“没有你的存在,我和你的家人以及全世界都会过得更好。”

这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一对在恋爱中的情侣会说的话。可是Alexander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来自女友的言语暴力。

男方的抑郁症因此越来越严重,但是女生并没有就此收手。就在男生选择跳楼的那一刻,女生就在现场。她对警方的解释是:她用手机查到Alexander的位置,想赶去阻止他自杀。

虽然在华盛顿州长大,但是在事发后,原本应该明年毕业的刘英仁连夜逃离了美国,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韩国。虽然检方以非故意杀人罪起诉了刘英仁,指控她在十八个月的交往中利用各种方式虐待男友。

据悉。刘英仁,有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美国与韩国在90年底后期签有引渡条约,但该条约第三则规定,两个国家均不一定要引渡其本国国民,但被请求方酌情认定该人应被引渡时,有权这样做。

也就是说韩国方面坚持认为,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但为体现条约精神,也需与韩国法律保持一致。虽然她没有直接杀死男友,但是她的语言暴力间接成功的杀死了他。

然而在当今社会,语言暴力可谓是无所不在,所谓的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肉体伤害显得文明,但它带来伤害绝不会比伤害肉体少。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肉体的伤害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人格,损伤自尊和自信,还会摧残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语言暴力产生的心理危害的两种表现形式

1:形成“退缩型人格”,常常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2:形成“攻击型人格”“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

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缺失。施暴方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施暴,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所以经常任着自己的性子来,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当然,也有些人就是故意的,就是要用他人的缺点、劣势来打击对方。

施暴者自己其实也是受害者,而且这种伤害更潜在、更久远。如果任由其发展,施暴者交往圈子就会越来越小,造成被动孤独的状态,另外时间久了会造成攻击性较强的特性,会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产生不良的影响。

语言暴力的解决方案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语言暴力,表明行为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而自觉使用语言暴力的行为,则是心理严重失衡的表现。有一些人,使用语言暴力是因为自己对受害人存在着很强的优势地位。

谈恋爱上由于男女上的差异,一方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或采取极端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加以反抗。

受虐者为何无法抵抗?

而刘英仁杀死男友的最大因素:持续不断向男友实施的精神虐待和操控所致男友自杀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最可怕的是他身边有家人、有朋友、有同事,但是他已经被折磨到失去了求助的能力…而他为何会失去反抗能力?

其实,施虐者更像是企图掌控一切的暴君,会有意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手法,让受虐者受到精神上的束缚而无法做出反应,同样的虐待手法在集中营里曾经出现过,也是极权政权的主要手段之一。

施虐方为维持对受虐方的权力与控制,施行看似无恶意的计谋,若受虐者反抗,压制力道就会变得更强,施虐者先是剥夺受虐者关键判断力,直到受虐者分不出谁是谁非。受虐者遭到压迫,虐待和监控,随时随地都处于紧张状态,更有甚者,他们接触不到可能帮助其了解状况的信息。

受虐者被逼到墙角,他持续反抗更多的欺压行为,直到对自己的遭遇忍无可忍。无论导致虐待的原因是什么,施虐者是谁方法始终不变,施虐者从不把症结说清楚,也不寻求解决之道,只是狡猾地腐蚀着受虐者的人格。相关团体或是坐视不管,或是落井下石,成为推波助澜的帮凶。

这种攻击来自于不自觉的破坏心理,指一个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怀有或隐匿或明显的敌意;不论如何解读,其对象都是具体、真实的目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溃,而周围的知情者则通常不会过问。

施虐者牺牲受虐者来壮大自己,并把出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以避开自已内心或精神上的冲突。如果责任在对方,那么就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就不会觉得不对、内疚或痛苦。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在两性关系中的精神虐待,最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最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

所以当发生类似事件时,决不能忍气吞声。如果当初他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告诉施暴女友:你这种行为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请你停止这样的行为,我想也不会有后来的抑郁致死。

受虐者永远赢不了施虐者,但可以从自身入手。如果法律干预并不是那么行之有效,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必须选择离开,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坚决退出施虐者的游戏,如果连你自己也不离开这场游戏,那将彻底无法挽救。


---END---

请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暴躁女友发4万条短信叫他“去死”,毕业礼典礼当天,他一跃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