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父母 长不大的配偶


最近抽空阅读了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的著作《长不大的父母》,很有感触。


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跟老婆大人相处,也是采取书中“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的心理姿态。很多时候,我跟老婆沟通交流,不是为了让她心里好受一点,而是为了通过控制她或命令她,来消除我内心的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感受。


比如表面上我装着很爱她、很关心她的样子,给她买各种好吃的之类,但这完全是出于我自己的心理需要,为了塑造所谓好丈夫的形象,为了让我自己内心好受一点,老婆只是我实现自己心理目的的一个工具而已。而如果我给她买了好吃的,她反而不领情,那么我就会很生气。很多时候,我常常肆无忌惮地责备她,说她干了什么、什么让我焦虑,其实是我的内在心理冲突太激烈,她的行为都很自然,而这些自然的行为会因为我的敏感强迫焦虑的心态,而导致自己陷入焦虑,因此我时常跟老婆发火,让她不要害我焦虑、害我难受。


《长不大的父母》书中讲述的“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基本上也是出于上述我的这种心理,来与孩子互动沟通的。这类父母不是出于孩子的心灵需要或以孩子为中心支持孩子成长的原则来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心理需求或缓解自我内心痛苦的工具。


比如这类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乖,爸爸带你去旅游好不好?”“爸爸带你去吃麦当劳鸡腿堡吧”之类的话,孩子只能满脸开心地回答,“好,太感谢爸爸了,爸爸太伟大了。”这样的对话才会让这个父亲内心的自恋情结得到充分满足,他会自认为自己确实是体贴孩子、关心孩子的伟大父亲。而实际上在内心真实层面,是这个父亲自己想去旅行或自己想吃鸡腿堡,但他又不敢或不好意思一个人去,于是想要拉着孩子和家人跟他一起去,而在表面上才伪装成关心孩子、带孩子去的样子。而如果孩子敢说不想去、不要去,那么这位父亲马上就会大光其火,觉得自己受到侮辱,觉得孩子一点不懂事,自己这么关心孩子,孩子反而一点不领情。


在实际生活中,估计大多数父母都会自认为是非常关心爱护孩子的合格乃至优秀父母,包括这类“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表面上好像非常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长之类,但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并非是以孩子的核心利益为中心,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内心成长与人格发育,而是为了通过关心孩子这种行为或手段,来达到安抚自我内心之目的。


比如这类父母给孩子买了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就希望孩子马上第一时间吃、第一时间玩,并真心实意地对父母表示感谢之类。如果孩子表现出不爱吃、不想玩的样子,他们就会愤怒地谴责孩子,甚至责骂孩子不知道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之类。父母一生气,孩子反而要放低心理姿态,要负责哄父母开心。这种情况在心理层面就是孩子反而扮演了“心理意义上的父母”,幼小的他们要负责哄父母开心、要负责承接父母内心无尽的心理负累和情绪垃圾。


就像网剧《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的母亲一样,她晚上睡前给孩子热的牛奶,一定要亲眼看着孩子第一时间喝掉,如果不马上喝,或者不接受她的这份关心,她就不舒服、不放心,这就是典型的以爱为名控制孩子的表现,表面上看是爱,其实是为了满足父母自身的控制欲。


当然,实际生活中“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往往表现得更加恶劣,他们通常是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平时在职场上只能夹起尾巴做人,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也会被配偶讨厌乃至嫌弃、离婚之类,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孤独痛苦又绝望,不安惶恐又焦虑,而此时孩子则成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心理支柱和救命稻草,因此他们肯定会死死抓住孩子这根救命稻草不放。


表面上这类父母以爱为名为孩子无私奉献、付出,给孩子买这买那,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甚至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孩子,但实际上他们唯一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有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能够让父母感觉到脸上有光、能够满足父母的自恋情结,能够满足父母的人生价值(看看,我培养出了多么有出息的孩子,这辈子没白活),父母才会真正高兴。而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感受、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完全遵从父母的意愿或指示来行动,或者没有完全围着父母的情绪感的指挥棒来转,那么父母往往就会感觉深受伤害,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孝顺,责骂孩子是白眼狼,我这么爱你,你竟然这么对我,你安的一颗什么心啊!?而无辜的孩子只会睁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这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他们的内心一直在纠结挣扎在父母口口声声说关心爱护自己、而自己却怎么也感受不到的深层矛盾困惑之中。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这类父母表面上关心孩子实际上是通过关心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非真正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


如此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真实自体”和“假性自体”的分裂与对峙。孩子的“真实自体”(孩子的真实个性及样貌)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充分肯定、接纳和欣赏,因为父母眼里只有他们自己,而孩子只能被迫发展出讨好、屈从、孝顺父母的所谓“好孩子”的人格面具角色来负责讨父母欢心、来满足父母的自恋情结、满足父母通过孩子活出自我人生价值的充实感与愉悦感,长年累月发展就会形成孩子的“假性自体”。


成年后,孩子戴着“假性自体”的人格面具,可能会具有看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跟人交往沟通、在社会工作中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有时甚至讨好、屈从的人格面具,反而会让人更加适应一些职场环境或者家庭婚恋关系。但与此同时,成年后的孩子内心的“真实自体”的需求一直在潜意识内心深处被压抑、疏离和忽视。他们的“真实自体”虽然可能不完美,充满胆怯不安、焦虑惶恐等不良情绪感受,但他们就像所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一样,非常需要身边重要亲人及自己的充分接纳、关心、爱护、帮助,才能实现一点一滴的心灵成长与精神发育。然而令人悲哀的是,从小到大,父母都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父母根本就不在乎孩子的真实样貌及心灵需求,父母只需要孩子是听话、乖巧、能够满足父母心理需求与精神支撑的“好孩子”。


等这类孩子成年结婚生子之后,不可避免的,他们也会把自己从童年时一直压抑在内心的伤痛、焦虑、不安等“真实自体”投射向无辜天真可爱的下一代。他们开始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扮演起“亲子角色颠倒”的父母,而让自己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来让孩子负责讨好自己、屈从自己、孝顺自己,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神控制和心灵打压,来把孩子训练成满足自己各种心理需要的“工具人”。


看起来,这类父母好像很可恶,但实际上,在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他们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爱孩子”,让孩子也好好品尝一下自己小时候所经受的苦难命运。当然这一切通常都发生在无意识层面,而在自我意识层面,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真心爱着孩子,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克服当年父母养育自己过程中的各种变态教育方式,而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真正美好幸福的一代新人。


看完《长不大的父母》这本书,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要孩子。我知道截止目前自己还是心理非常不成熟、内心时常充满各种强迫焦虑不良情绪的人。在生活中,我常常在下意识地通过责备、控制、关爱妻子来试图消除或缓解自我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痛苦。我自认为很爱妻子,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妻子当成了一个“工具人”,当成用来消除及缓解自我内心冲突的一个工具;而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把她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灵魂、有感受的人去关心、去爱护,这是我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一个大缺点。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改正及克服这个缺点,亦希望天下配偶、天下父母等能够把家人、孩子真正视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去接纳、去关心、爱护,而非无意识地把他人视为满足自己心灵需求和精神需要的“工具人”,长年累月压抑、折磨甚至摧残他人的心灵自我还不自知、不自觉,还自以为是爱呢。同时,自己和对方的心灵都得不到成长,两相纠葛、两败俱伤,又何必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不大的父母 长不大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