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情

前两天和同事聊天,说起了那个写《哲学的故事》的威尔杜兰特,慨叹他是一个神奇的人,一辈子可以写那么多高质量的书。同事说了一句:“一个人的一辈子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世界文明史》是维尔·杜兰特的学术著作,是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著,几乎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科技等领域。1500万字)

听了他这句话,我突然陷入了沉默。

想起刚上大一那会儿的自己,还希望保持高三那种高效、忙碌的状态,因为总觉得保持那样的状态,才不算是浪费时间。可慢慢发现,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做,就渐渐的进入了另一种极端,整日沉溺于游戏之中。一眨眼,大学四年就过去了。

毕业后,亏得还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9年的时间没有荒废掉。也培养了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认知系统,但仍觉得进步太慢,细细回想,浪费的时间加起来也是一个大数字。

哪里出了问题呢?一直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直至前几日看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时,在董平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才豁然开朗。

答案是——立志

立志这个词,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从熟悉到陌生的词。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被父母、老师要求,要立志。这个要求以以下的形式体现:《我的理想》、《我长大后要成为_》等等。但到了中学,这些就具象成了学文还是学理,选哪个专业,报哪个大学。毕业了要选择哪家公司,做哪个岗位。志向这个词就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生活的意义逐渐变成了一个检查清单,上面列着作为一个社会人,你要完成的任务。如买房、买车、结婚、生娃、养娃……而我们的时间,或者存在的意义,便围绕着这些具体的事情展开,依附、寄托在这上面。太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了鸡毛蒜皮、蝇头小利上,觉得别人的成功是个偶然,自己的失败是个更大的偶然。很少有人再去想,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成为什么。

一个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往往被处理的那么草率,那么形式化,那么生硬。李笑来说自己小时候因为拒绝写《我的理想》,被老师要求叫家长到学校来,他父亲听了老师讲完事情原委后,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然后抬头问那个老师,“老师,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理想吗?”……

王阳明在12岁时立志做圣人,这是一个没有既有路线和方法的目标,他觉得作为一个圣人,除了读书,还要能上战场,指挥战斗。15随就跑到塞外巡视,在家用花生推演阵法,骑马射箭更是五一不精。遍览兵书后,王阳明觉得也要教化人民,便去研究起来道教和佛教。34岁前的他,做了许许多多看起来跟做圣人毫无关系的事情,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才成就了他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一个人在理想的追逐路上,跟创业很相似,你的目标挂在哪里,但通往目标的路却是蜿蜒曲折,甚至存在这断路残桥。

由于得罪了刘谨,王阳明被廷杖后发往贵州龙场做驿丞,在那个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方,他最终承受住了考验,思想得到了升华,心学由此诞生。

去给自己顶一个有挑战的目标吧,即使现在看起来它有多么的夸张和不切实际。然后用你的时间、精力去做头脑风暴式的实践。

人生虽短,却也能做成不少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情)